Wednesday, December 3, 2014

映射式的帶養4--思考自己當爸媽的映射能力 (posted on Sept 16)

早在半個世紀前,發展心理學的依附理論就已經告訴我們,爸媽越能夠給予孩子穩定的安全感,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孩子越可以健全地獲得身心發展與人格養成,早期的依附關係甚至影響日後孩子成人後如何進入自己的親密關係。接下來的五十年間,發展心理學,神經生理研究,腦部發展的多項長期研究都映證了爸媽在早期嬰幼兒的生命裡提供足夠且即時的回應 (敏感度 sensitivity)對於依附關係的形成是多麼重要。

Fonagy, P十餘年前在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研究團隊開始針對母親的敏感度做研究,發現媽媽的映射式思考能力越高,她的敏感度與孩子之間的默契就越高,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映射式的思考指得是如何臆想對方內在的心智活動,閱讀在行為上讀不到的內在歷程--意圖,渴望,情感等等。因此在思考自己的映射能力時,爸媽會詢問自己是否清楚地看到了孩子的內在,這些想法是否是自己的投射--例如有黃疸嬰兒的爸媽,因為寶貝很難安撫,過於疲累,忍不住抱怨:「這個孩子很難帶,是個磨娘精!」這個磨娘精的陳述因為帶著爸媽自己的解釋與意圖,和寶貝正在經歷的完全不一樣,就有可能是爸媽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投射。

投射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心理的防衛機轉是我們的心智為了確保我們能夠存活下來而演化出來,它並不是完全不健康的,在某些危急的時刻,它的存在確實幫助我們能夠繼續往前走。只是,如果在親子互動中,長期的投射過多或是對孩子做過於龐大的投射,這些投射的確容易遮蔽了自己如何清楚地看到在孩子行為呈現下,他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意圖或渴望。

Fonagy發現那些擁有映射式的思考能力的成人,自己可以很清楚看到在同一個情境下,參與這個情境的人們可能有甚麼樣不同的出發點。例如那些能夠克服自己童年被體罰的成人成功進入穩定地親密關係時,在研究中描述體罰自己的父母時,可以映射出他們認為當初的體罰可能是因為爸媽經濟壓力大,或是有憂鬱傾向,而不是自己真的壞到一個程度需要被體罰。他可以區別對方和自己的不同心智狀態,即使這個分享的情境曾讓他受苦!


當我們在內在逐漸建立這樣的自我覺知與映射性的思考彈性後,我們的孩子便能在和我們的日常互動中,得到一個允許--他明白即使你們在同一個情境下,他可以擁有他的想法和感覺,他可以和你不一樣,於是他的內在被允許和自己真實的感受與自己的渴望連結。他感覺被接納,也感覺到你給他的安全的愛。這一切都是因為爸媽們在自己的心理與內在保有一個思考空間給了他這個獨特的孩子 (being held in mind),在這個思考空間裡,爸媽在互動時不斷地感覺,辨認甚至是思考孩子的心智活動。於是孩子不只被理解,他還被尊重與接納。這些經驗是他學習尊重與接納的基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