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5, 2017

爸媽情感同在幫寶寶依附得更好!

最近一場演講中跟一位很喜歡我的書的媽媽有了一個特別的互動經驗, 讓我萌發出寫這篇文章的念頭. 她提到自己的一個擔憂--她擔憂著如果自己不親自帶養孩子, 孩子的發展就可能會被其他托育者損傷. 我猜想這個擔憂在聽到依附理論裡陳述不安全依附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之後, 可能會變得更嚴重.

我省思著自己在講課時是否給了任何錯誤的暗示, 也想著要如何解釋依附情感和與孩子情感上同在的意思. 如果以腦部發展的角度來解釋這件事. 所謂依附的情感, 指得是當爸媽以他們的右腦理解孩子情感, 然後用共同調節的互動方式, 於是孩子的右腦被開發了. 兩方都進入一個親密與安全的感受.

爸媽的右腦是什麼意思呢?指得是在互動當下, 爸媽的情感是平穩的. 因為情緒平穩, 爸媽可以專注地看著孩子的臉, 以放鬆的肢體語言呈現, 用一種溫柔親暱的口氣跟孩子說話或是互動. 這個時候, 孩子接收到的是安全與溫暖, 這樣的情感交流直接促發了他主管情緒的右腦發展. 於是, 我們和嬰兒很快地會成為一個情感流動的共同體.

但是, 當我們心裡有煩惱時, 我們的身體呈現一種緊湊感, 我們的語氣容易短促, 表情容易是皺眉, 對孩子照顧的行為也可能是較不耐煩或是粗魯的. 在那個時候, 因為感覺到爸媽的緊繃,嬰兒通常也會被這樣的情緒感染, 而變得更難被安撫. 即使寶寶目前只習慣一種被安撫方式, 爸媽如果能夠穩穩地開始嘗試不同的方式, 或許寶寶可以慢慢接受.

當然, 在育兒裡, 普遍讓爸媽感到煩惱的是當伴侶對於育兒的想法跟自己有很大的落差的時候. 其實, 雙方的不一致一定會有, 因為我們來自不同家庭, 我們兩個熟悉的是兩種不同的帶養文化. 但是在不一致中, 如果雙方的情緒經驗已經變成不被支持, 感覺孤單, 或是無法理解對方堅持的無奈, 就容易讓我們彼此陷入一個焦慮與挫折中:堅持想要如何做的一方焦慮著自己的堅持是否是對孩子最好的; 不贊同的另一方對於伴侶的堅持感到無奈且生氣. 這個同時, 還是需要帶養孩子, 當然在家庭裡流動的感情就會是不安穩的.

會不會其實我們雙方是需要建立共同的共識--“我們都在嘗試了解我們的孩子, 安撫或是照顧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種, 不一不一定非得一定要如何做不可. 但是重要的是我們兩個一起試, 因為孩子是我們兩個的, 這個小家庭是我們兩個的!”

很多新手爸媽焦慮著想找到如何做才對的方法, 但其實對嬰兒們來說, 爸媽照顧他們時傳達給他們的情感, 是否能讓雙方都進入一種相愛的感覺, 才是更重要的.

而當新生兒變成嬰兒, 漸漸長大的時候, 如果媽媽是主要照顧者, 媽媽能不能慢慢地鬆手, 讓爸爸也跟嬰兒有更多的互動, 能不能學會去欣賞伴侶如何嘗試不同的安撫方式或是跟寶寶建立起不同的互動模式. 那樣也能夠豐富嬰兒的發展. 因為不同人的互動表達不同, 給孩子的促發就會更多元更豐富. 其實托育者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是找托育, 那寶寶回到自己身邊時,自己能不能情緒平穩地跟寶寶互動.

嬰幼兒看似脆弱, 可塑性與彈性卻很高. 當我們感覺很擔憂的時候, 其實要試著提醒自己. 當爸媽的這條路很長, 一直到孩子滿十八歲之前,我們都還是會很緊密地生活在一起, 因此可以好好看看自己的焦慮或是擔憂, 跟自己內在的這些情緒對話. 我們只要持續地看到自己當爸媽的樣貌並且調整自己, 就可以落在親職的常態分佈裡. 不至於會損傷孩子的發展.

其實, 就是因為感覺任重道遠, 就是因為感覺渴望有個幸福家庭, 就是因為隱約地希望自己可以是個夠好的爸媽...才會感覺焦慮或是擔憂. 讓我們在這樣的情感裡, 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爸媽, 嘗試與瞭解孩子的氣質與偏好吧!慢慢地, 我們會發現, 在不斷地嘗試中, 自信與安穩一定會開始長出來的. 祝福這位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