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9, 2016

當爸媽的心法

最近幾個月有許多廣播的邀約, 上節目談自己的書, 也談如何真正愛上當爸媽. 每個主持人的風格都不同, 有時候, 自己回家後聽訪談都會擔心這些訊息給新手爸媽們莫大的壓力. 因為有的時候所謂觀念的倡導就像是教條的宣導般, 好聽美麗, 但是感覺很龐大. 感覺有距離. 因此在這, 破例地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當媽媽的心得:

每次看到教養網站談親子共學或是親子DIY, 就深深覺得自己不是個勤勞的媽媽. 除了一起讀繪本以外, 我和我的孩子從來沒有做過太多的親子共學或是親子DIY的才藝. 我從以前就是個不覺得自己應該要趁孩子小時做些什麼來促進孩子的發展, 來讓孩子領先的那種人. 甚至當朋友詢問我孩子成績優異, 是否讓孩子考跳級考試時, 我都感覺不置可否 (成績的重要性在於這是訓練孩子自我負責的一種方法, 而不是結果本身).  我想要的是用足夠的時間慢慢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媽媽, 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 而我們的相遇與交會為我們彼此的生命激盪出些什麼...

我們的親子互動很甜密, 每天的早餐時間, 開車上學時間, 晚餐時間, 和睡前時間是我們固定全家說說笑笑的時間. 但是大部份圍繞著大家一起做家事, 幫助孩子們做功課, 或是生活的本身, 包括孩子們的學校生活, 人際上面臨的感想, 我們大人工作的狀態, 甚至是馬路上觀察到的情境. 我喜歡在他們洗完澡後幫他們設計新髮型, 如果有特別場合跟他們一起選擇搭配衣服, 或是聽他們練習許多遍學校要的三分鐘演講等等.

有一點點像“草原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這個影集. 在親子同在的過程, 我們談天, 我們認識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我們引導他們如何有彈性地思考, 分享大大小小的事. 有時他們決定有一兩個祕密不跟我們分享, 我們也笑著尊重他們. 有時他們會問我們千奇百怪的問題, 即使是很疲累的當下, 我努力提醒自己專心聆聽, 因為這些一般大人可能覺得不耐煩的小小片段, 加起來卻讓我安穩地感覺自己是瞭解自己孩子的. 於是, 我的孩子常寫email感謝我們當他們的爸媽. 當我們在美國從加州開著車橫跨美國大峽谷, 平均一天六個小時在路上時, 沒有人厭倦對方的存在, 我們不需要手機或是影音系統來讓自己不無聊. 孩子們發明各種好笑的語詞接龍遊戲或是用想像力編故事. 我們在天之涯, 家人卻緊緊靠在一起!

我不想創造另一個“親子同在”的名詞, 我想說的是這世上也有沒做什麼親子共學卻彼此相愛的親子, 也有不會教孩子煮飯的媽媽和孩子享受一起進食的樂趣. 即使是像我們親子同在的方式也只是眾多方式的一種. 這個世界太大, 有太多表達愛的方式, 身為爸媽每一對其實都可以不一樣. 重要地是在這個過程, 我們如何讓對方明白對方在自己生命裡是重要的, 是值得的. 如何找到“我們這一家”與“自己”的平衡比重. 這是當爸媽的心法, 而不是做法, 不應該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分享在當媽媽過程中, 讓我受益許多的這句話, "The way you are is as important as what you do--by Jeree Pawl." (你當下的樣子和你做的事一樣重要!)當爸媽學會偵測自己的情感狀態, 享受在和孩子的互動當下, 那種自然流動的情感就能湧泉不竭!

Thursday, February 18, 2016

嬰幼兒會有心理創傷嗎?

過年時期南台灣遇到強震, 震出了許多心碎的人生. 也開始喚起大眾對於“創傷”, “創傷後症候群”的認識. 因此, 想寫一篇關於嬰幼兒與創傷的文章. 當然, 第一個大家都想問的問題就是嬰幼兒會有心理創傷嗎?

在我的工作裡使用的0-3歲心理診斷工具 (DC0-3R) 和所讀過的研究文獻中, 這個回答是肯定的, 嬰幼兒在面臨“危急自己生存的經驗”時, 的確會有創傷經驗. 特別把"危急自己生存的經驗“標注出來是為了要提醒爸媽們以寶貝的角度去想這件事. 孩子的創傷來源和大人的不盡相同, 如果我們停留在只有天災, 人禍, 家庭暴力或是兒童虐待會給孩子帶來創傷, 我們就只有以大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的生活經驗. 其實, 很多對大人而言應該要“不怕不怕”的事, 對於小小孩而言都可能形成創傷的經驗, 例如被大狗咬, 從摩托車上摔下去, 甚至是生重病反覆進出醫院.

後者可能讓爸媽們不解, 就是去醫院治療, 有什麼好創傷的?其實, 醫療程序因為必須趕快解救生命, 經常會有許多侵入式地或是強迫式地互動模式. 由於孩子的認知無法向大人一樣理解"醫療治療過程中讓我疼痛的經驗可能是為了我好", 孩子於是在那些不可預期的入侵或是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疼痛裡經驗到了創傷. 對於創傷的經驗, 幼兒也可能連結到日常生活中...

記得在美國曾經做了一個個案, 一歲三個月大的幼兒“突然”開始抗拒坐餐椅, 每當爸媽要幫他放進餐椅內時, 他變得開始鬼哭神嚎, 讓爸媽一籌莫展. 當我們開始工作時, 我們發現原來在一個多月前, 媽媽載她回家的路上車子被別人撞了, 雖然媽媽和她都沒有受傷, 但是媽媽為了處理現場, 讓她一個人繼續坐在後座的安全座椅, 突如其來的撞擊, 她身體被安全帶綁著, 雖然確保了她的安全, 卻也在瞬間為她帶來疼痛, 之後媽媽又讓害怕的她留在安全座椅裡, 或許她有想辦法想掙脫這個座椅來到媽媽身邊, 但是都沒有成功. 於是安全座椅和創傷經驗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後來演變成綁住他的餐椅也讓他憶起那一次的創傷經驗. 而在鬼哭神嚎中拼命地想表達自己的害怕讓爸媽知道.

其實, 面對創傷, 不一定每個孩子會大聲哭鬧, 在創傷後症候群裡, 更多觀察到的症狀包括情緒的麻木, 社交上的退縮,  一直不斷談論創傷細節(但不見得會呈現焦慮), 遊戲中可以觀察到重複的和創傷相關的細節等等.  因為這個部落格是寫給爸媽們看的, 所以不會多談這些診斷的部份. 如果爸媽們有任何疑慮, 尋求專業的諮詢或是治療是最恰當的. 當然, 爸媽們最關注的當然是如何幫助自己的寶貝面對這樣的創傷. 其實, 有兩個層面需要注意:

1. 持續提供安全的依附關係: 孩子的反應可能讓爸媽們費解, 重複地表達其實是需要爸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年紀越小的嬰幼兒越需要我們跟他們繼續保持安全的依附關係, 因此如何思索他們的行為, 包容他們的情緒反應, 會是很重要的.

2. 覺察自己對這個創傷事件的感受: 由於嬰幼兒大部份是和爸媽或是照顧者在一起, 因此, 有很高的比例是當寶貝經歷創傷經驗時, 大人也同樣在這個經驗其中. 於是爸媽自己如何解讀或消化這個共同經歷的創傷, 對於爸媽如何回應孩子會有很大的影響. 由於爸媽自己也在面對創傷, 對於孩子比平常高的情感需索, 有可能在潛意識中會迴避(無法同時負荷自己和孩子的感受), 或是發展出罪惡感, 憤怒, 過度保護或是恐懼等等, 這樣的狀況都會影響爸媽持續地提供安全依附關係和一致的日常常規.

沒有人喜歡遭遇創傷, 但是這樣的生命經歷是不可預期的. 嬰幼兒族群也會有心裡創傷, 爸媽們需要以他們的角度來思考他們的情緒反應, 進一步瞭解是否孩子在經驗裡經歷了創傷. 最重要的是, 對於孩子的更多包容, 讓安全的依附關係幫助他重拾對世界的熱愛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