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31, 2018

管教 2

在2018的最後一天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助爸媽也幫助孩子們。不過要先謝謝閱讀的每一個人,因為不管是三位數字的點擊或是個位數字的點擊閱讀都代表著大家希望知道當爸媽要注重的事,在成為夠好的爸媽這條路上,我與大家一起隨著孩子的成長繼續摸索:)

為什麼還想續談管教呢?因為最近有機會帶了個幼兒的家長團體,在討論的過程裡爸媽們對孩子的情緒與挑戰的行為,充滿了管教上面的疑問。上一篇文章,我們談的是管教的最終目的,這篇文章其實更想談的是如何預防,讓爸媽們不需要走到管教這一步。

今天下午在休息時又看了一遍「我的少女時代」,我想用這部片來解釋孩子的行為有其底下的情緒意涵:這部片的男主角徐太宇本來是資優生,但卻因為國中時跟好朋友去海邊玩,好朋友不幸溺水死亡而懷抱著強烈的罪惡感。在那之後,徐太宇變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流氓學生。藉由轉變後的流氓行徑告訴世界「我是多麽糟糕不堪的一個人,我的朋友因為我死去,我不值得其他人給我好的關注。」所以那些流氓行為並不是流氓行為,我們要看到的是他在行為底下真正要說的創傷失落與罪惡感。

身為爸媽,我們因為愛孩子,會對孩子感到好奇,不管孩子的年紀多大,行為多麽地挑戰,爸媽們思考這些行為底下的意義在於「透過這些行為孩子嘗試要跟世界表達些什麼?」例如:去看牙醫時的嚎啕大哭是否代表了他的焦慮不安?或許他想說的只是「我好害怕那個管子會伸進來,我也害怕那些聲音」,而不是我們煩燥時想的「又來了,這種小事也哭,就知道給爸媽添麻煩。」

一直拒絕爸媽協助想要自己試試看是否代表他嘗試自主的決心?或許他想說的只是「我想要自己做」而不是我們批評的「這個孩子固執又好強,以後一定很難帶」。孩子自己躲在衣櫥裡哭拉不出來是否代表了他並不信任我們可以幫助他?或許他想說的是「當我難過時,我想要一個人哭一哭」而不是我們想的「孩子又在搞自閉了」也或是他發現衣櫥是一個小的空間可以讓自己更有掌控感?

不管怎麼樣,爸媽們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我們每天住在一起。如何讓自己盡量不以批判的方式來看孩子的行為,我們才能開始對孩子同理。爸媽同理孩子的價值在於孩子從被同理的經驗中理解同理的價值與做法,日後得已內化運用在他們自己的人際互動。

爸媽們對孩子的同理會以猜測行為底下的意義為基礎, 之前有說過,一定會有猜錯的時候,但是孩子需要的是爸媽不放棄,繼續表達對自己的關注。在猜測的過程裡孩子終究能夠感覺被爸媽理解。就像大人一樣,被爸媽理解幫助他們的情緒得以平靜下來。他們開始理解自己可以調節自己的感覺。爸媽在這個過程中感覺自己是個做得不錯的爸媽,於是親子關係開始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以我自己當媽媽的體會來看,當孩子常常感覺可以被爸媽了解,其實衝突或是管教都不會太經常發生。因為孩子感受到爸媽不會以批判的方式來看自己的行為,只要有困難都可以信任爸媽跟爸媽討論,這不就是我們對爸媽角色的終極目標嗎?總有一天,孩子們長大會離巢,但是身為爸媽,當他們需要我們時,總是會希望可以支持他們,不是嗎?

祝福大家在即將到臨的2019都可以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