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4, 2015

嬰幼兒的學習--遊戲的重要性

上一篇文章談到促進手足相處時可以幫助他們玩在一起,因此,順著這個脈絡,我想來談談關於“遊戲”對寶貝的重要性。身為父母,面對坊間許多全腦開發,皮質檢定,嬰幼兒親子課程的宣傳,我們不免陷入重重困惑--到底嬰幼兒們該在何時開始學習?到底該讓他們學習什麼?其實不管是學習音樂或體能等等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0-3歲嬰幼兒最好的學習心理環境有下列幾個條件:

1. 關係取向: 再好的老師在這個年齡層其實都比不上寶貝最愛的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只要和爸媽在一起時感覺正向溫暖,雙方一起經驗的事情對寶貝來說都會是有趣的學習。若寶貝的爸媽沒有參與學習,寶貝們必須和自己互動的這個成人有安全的關係,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大人希望他放的事物上。

2. 過程能夠引發情感的學習: 神經生理的研究中,發現孩子經驗到新奇,有趣,或是好奇等這些強烈情感時,會引發賀爾蒙的分泌加速腦神經的突觸連結,建立迴路,加速孩子的腦部學習,因此遊戲可以說是最能幫助嬰幼兒學習的方式。

3. 自我情緒的調節能力: 跟大人一樣,當寶貝的情緒不平穩時,他很難靜下心來,因此, 在所謂的"學習"之前,依附關係提供了共同調節,換句話說,因為跟你的深厚情感,寶寶在有壓力情緒不穩定時,你可以安撫他幫助他們的情緒維持平穩的基準,讓他們能夠準備好以互動的方式經驗自己的學習。

為什麼說遊戲是最好的學習呢?最近我讀了一篇很有名美國小兒科協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論文談到孩子的自由遊戲(free play) 對發展的重要性。其中談到玩手機或是電動,和一般的自由遊戲的不同時,小兒科醫師認為這些電子產品提供的是一個被動的遊戲,孩子在這些遊戲裡無法主動創造和想像他只能因應,雖然這提供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但是人類進步來源的創造力卻無法在這些電子遊戲中被培養出來。而自由遊戲不一樣,如果妳觀察過幼稚園的孩子甚至是小一小二的孩子玩,你就可以觀察到他們是如何不斷創造新的玩法,如何在社交團體裡以互動與分享的方式一起玩。

遊戲促進認知,情感,心理,社交等全面性的發展,在遊戲中,幼兒們整合自己發展上獲得的所有技巧,包括語言動作或是認知在遊戲情境中,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我曾經有個臨床督導說:“孩子們遊戲的時候其實是在工作”,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將他觀察到的與理解到的世界,藉由遊戲來進行整合慢慢內化至他的認知與心理裡。在自由遊戲裡,他可以創造,他可以想像,可以經驗,可以發掘,他可以有更多和成人或是其他同儕的社交經驗。在心理層面,遊戲,尤其是假扮遊戲,還提供了一個心理補償--藉由演出不同角色,孩子可以不只是孩子,孩子可以化身為他想像的不同角色,在這些角色中內化社會對這些角色的期待與這些角色的抽象意義。

猶有甚者在生活中身為幼兒開始被規範被限制的挫折與負面情緒,都可以透過遊戲來讓他們得到心靈上的平衡。因此遊戲有催化寶貝發展的重要意義!如果爸媽們想問三歲以前最重要的整體發展任務,除了學會自我調節情緒以外我想會是在自然情境下跟自己信任的成人進行互動,以遊戲的方式來表達理解自己認識與想像的世界!

Ginsburg, K.R., The Importane of Play in promoting healthy child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trong parent-child bonds. Pediatrics, Jan 119(1): 182-91

Friday, January 16, 2015

促進心理健康的帶養--引導手足相處

這篇文章是寫給家裡有兩個以上幼兒的爸媽,或是準備生第二胎的爸媽。我和很多家有兩個嬰幼兒的爸媽一起工作過,但是我發現手足間的忌妒與競爭常常被爸媽們輕描淡寫地看待甚至是忽略,直到衝突的頻率與孩子們的情緒激烈到某個程度,爸媽們才願意正視爭寵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我猜想這有一部份可能是因為傳統文化中的兄友弟恭是理想家庭的一部份,因此似乎沒有人願意去談也不知道如何去談手足之間的衝突,以及該如何處理。但是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我必須要說,不管你的老大展現出對弟妹多少的愛,他還是會有忌妒的時候;不管你的老二從生下來就經驗到必須和老大分享你,他還是會有想獨佔你的時候。你必須理解這樣的排他性是有其生物演化的根源,當他獨佔你的注意力時,他能夠確保自己存活下來。因此,手足競爭是自然的一部份,手足的融洽相處是一種學習,需要爸媽漸進式的引導與協調才能真正的紮根。

如果我們從思考幼兒的經驗出發,當他生命中原來只有你每天跟他在一起,突然某一天,一個軟趴趴的嬰兒出現了,他會發現以下的改變:當Baby哭時,不管你正在做什麼,你一定會先抱Baby, 你會要他小聲一點因為Baby要睡覺,你給Baby餵奶時無法陪他玩,更糟的是你開始要他成熟,要疼愛弟妹,要禮讓弟妹,即便他每天觀察到你日漸隆起的肚子,或是你努力地預備他即將會有一個弟弟或是妹妹到來,這些你用的抽象的語言,包括疼愛或禮讓, 甚至是請他當很棒的大哥哥大姐姐,都是兩三歲的他很難理解的。

當我們客觀地來想幼兒經驗中的改變,在弟妹來臨後,他至少會感覺自己有一半的時間失去你,這樣的生活轉變是他人生第一個強大的失落!面對失落,人的基本反應包括了傷心與憤怒,傷心的時候會退縮,憤怒的時候會攻擊,幼兒們也是這樣,這些情感有可能很強烈地存在在他們的心裡,某些時刻當他看到或是感覺到這些情感,他就會有一些尋求注意力的行為出現,包括好的與壞的行為,好的行為包括去疼愛弟妹,給弟妹玩具或是溫柔地跟弟妹互動,這些好行為一開始很難真的是因為他愛弟弟或妹妹,比較可能是因為他愛你,他想要做對的事來得到你的讚美與注意力。這個時候你的誇獎能夠幫助他把這樣的行為--“慷慨” “疼愛“ “溫柔” 等等內化成自我的一部份,而更願意做更多這樣的事。

當然,除了好行為,也有讓大人傷腦筋的行為,例如搶弟妹東西或是欺負弟妹等。這個時候,如果爸媽只看到他表面行為的呈現,沒有思考行為底下的心理意義,那他的情感無法被理解,不知道如何用言語表達,有時候他就只能用更強烈的方式來表達,反而影響了你們之間的親子情感,甚至影響家庭的關係品質。如果親職技巧只針對遏止他的問題行為,而沒有針對行為底下的心理意義,他只會從一個攻擊行為換過另一個攻擊行為,變成治標不治本,更令人擔心的是,他持續的攻擊行為可能會改變你對他這個孩子的觀感,進而影響你跟他互動的方式。

所以針對手足之間的競爭,爸媽到底該如何循序漸進的引導呢?映射式的思考(請參見之前文章)可以在一開始的情感連結派上用場,如果孩子呈現的是問題行為,可以幫他定義出他這個行為下的真正情緒經驗,例如你會說“你打弟弟是因為你忌妒媽媽現在在抱他“. 確定弟弟的安全後,不要害怕告訴孩子他現在的情感經驗,因為你就是因為要幫他才介入處理,然後你可以跟他約定等一下你放下弟弟後,你會抱他,讓他選擇在哪個角落被抱抱,讓他決定抱抱要數到五十下或是一百下那麼久,針對忌妒的情緒最有效的處理就是給與他足夠的安全感,而且是一對一的方式,讓他可以重溫以前獨佔你的時光,增加他的安全感。因此,這會是全家一起努力的情況,因為你會需要伴侶照顧其他的孩子。他必須要先有安全感,他才能開始放鬆,開始明白弟妹的存在不那麼有威脅,當他開始放鬆有安全感的時候,就是建立手足間情感的最好時機!

以下是嬰幼兒時期增進手足情感的幾個方式:
1. 讓彼此都有一些自己擁有的東西:雖然老二可以用老大的東西,這並不表示老大可以放手,挑選價錢合理的玩具,添購幾樣給老二。當彼此都擁有自己的東西時,可以幫助孩子們學習如何尊重對方,如何分享與輪流。

2. 在社交情境裡盡量照顧老大的情緒:當你帶孩子們出去時,年紀小的通常容易被讚美,年紀大的容易被忽略,但是孩子總會聽著成人間的對話,這個時候你可以說“對啊, 小的就是像他的哥哥/ 姐姐,頭髮才會很漂亮“

3. 盡量避免要老大當保姆:讚美他的自願幫忙,但是不要一天到晚委任他為弟妹做許多事,我們已經不是那麼辛苦的上一代,需要由年長的孩子撫養年幼的孩子,孩子們就應該是孩子,沒有童年的孩子成長後在心裡層面上都可能付出代價。因此讓手足間的角色盡量公平一點,對於他們和睦相處也會有幫助。

4. 鼓勵手足分享可以一起玩的遊戲:當年紀差距較大,這是個很大的挑戰,但是爸媽可以思考雙方玩的遊戲是否有交集,甚至是創造出新遊戲。例如一個喜歡拼拼圖,另一個喜歡抓取,可不可以請小的抓取可能的拼圖塊給哥哥姐姐,或是兩個一起玩一個遊戲。當我自己陪兩個幼兒在家時,我們發明了一些遊戲,讓兩個孩子到現在都還津津樂道,例如 “瘋狂大賽”,我們用撕碎的廢紙替對方撒雪花,然後嘗試用這些紙屑堆出不同動物的形狀,我知道根本沒有“大賽”的意思在遊戲裡,但是兩個孩子們一起命名,一起定規則,這個遊戲讓我們可以玩好幾個小時,最後收拾時大家一起幫忙放在大塑膠袋裡下次再使用。

當孩子們開始累積“原來對方不是只有跟我搶,我跟他在一起很開心時”,手足間的情感便會越來越紮實,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爸媽花時間去引導,孩子們的良性互動會增加,彼此間感情也會越深厚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就算偶爾爭吵也很快會和好,他們之間的好感情會讓整個家庭的情感流動更溫暖喔!

Tinglof (2009) Double Duty--the parents' Guide to raising Twins, from pregnancy through the school year, Mc Graw Hill, p. 68


Sunday, January 11, 2015

促進心理健康的帶養--一到三歲幼兒的挑食 5

在臨床的餵食困難裡,我們面臨較為輕微的帶養議題是幼兒的挑食情況,當寶貝嚴重挑食或是只吃特定幾種食物時,局限的營養涉取總讓照顧者感覺非常傷腦筋,你一定會好奇以心理健康的角度,強調維持孩子吃飯時的平穩情緒,如何幫助他逐漸從嚴重挑食的情況改善呢?好像非常困難!其實Winnicott溫尼考特所說的如何以孩子“可以承受的劑量”來給他挑戰,是我自己也奉為圭臬的黃金法則,爸媽提供小小的變化可以是在嚼感,形狀,或是顏色上做改變,讓他的情緒波動不至於過大願意嘗試。

許多家長有比較被動的做法,包括偷偷地在做飯時將孩子不喜歡的元素加進喜歡的元素裡。我所謂的被動做法是因為孩子的自主決定並沒有因為爸媽這樣的做法而提升。例如有位媽媽將孩子不喜歡的胡蘿蔔切碎加到肉丸子裡面,這個好處是如果她喜歡的那個元素夠多(肉丸子),他可能會願意吃。一但他願意吃,照顧者就可以依照孩子可以承受的劑量慢慢加多胡蘿蔔的份量,讓他越來越習慣口味與口感,直到他可以不需要肉丸子也願意吃胡蘿蔔。

對於孩子害怕或是逃避的孩子,請避免一直對孩子說”你要吃...因為他很有營養.“(我也曾這樣對孩子說)但是我發現,當我們說越多時,他們只會感覺不被瞭解,因此,身為爸媽,我們需要瞭解的是她為什麼拒絕,以及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做什麼來改善他的感覺。這樣看起來循序漸進的調整似乎非常辛苦,因為你必須在烹調上花心思做這樣的改變,但是其實,孩子的發展議題總會有幾段時期爸媽會特別辛苦,如果辛苦這幾個月可以幫助孩子從局限的飲食範圍中鬆綁,這樣的辛苦其實是很有代價的。

那什麼是培養主動改善的方式呢?有時候,針對寶貝的年紀不同有不同的做法,三四歲的寶貝在我們的服務中,常會以團體餵食的方式開始,因為這個年紀的寶貝會觀察別的孩子在做什麼, 因此我們會用一個“午餐野餐”的形式來進行餵食,以前一篇分享的為原則來準備食物,小小的變化可以是在嚼感,形狀,或是顏色上,在確定孩子有機餓感時,互相分享自己帶的食物,以觀察別人的進食為開始幫助孩子對食物感覺放心,願意嘗試。你說,如果他們不願意嘗試怎麼辦? 如果他們不願意嘗試,可以讓他們只是玩或是探索這個食物,因為在孩子放到嘴巴之前,他們必須要能接受這個食物或是喜歡這個食物。有時候看到別的幼兒嘗試,孩子也會願意開始嘗試。

如果是四五歲幼兒挑食,他們的語言進步到可以表達的能力時,我們可以和他們嘗試溝通瞭解為什麼挑食,舉前一篇文章談到幼兒因為被青菜噎到的創傷,因而從此不敢再吃青菜, 我會建議爸媽們從同理開始,告訴他們“媽媽知道你很害怕又噎到,可是人一定需要青菜的營養,所以我們今天要來實驗看看怎麼樣比較安全,可以讓你放心吃青菜” 於是你會跟幼兒一起決定把青菜切多細或多小口,讓他感覺安全可以放入嘴裡,另外,給他許可,當他覺得不安全可能會噎到時,他可以趕快把菜吐出來。這樣的許可讓他明白你把決定權給他,他自己可以做決定,但是你一定會跟他一起面對這個困難。

有些爸媽會問那用行為學派的獎賞和惩罰是否有幫助?當然如果你非常焦慮,任何嘗試的方式都可以試試看。但是如果以心理層面來看,運用外在的增強物其實跟建立自主的飲食沒有太大關係,道理很簡單,如果孩子吃了某些東西只因為他想要另一樣東西,或是他要避免被處罰,這個進食經驗連結的並不是像一般孩子一樣連結進食與食物的愉悅感,這個方式不會讓孩子學到自己應該要對自己的進食負責,而當增強物失去新鮮感或吸引力後,我會擔心爸媽在餵食時會感覺更挫折,而影響到孩子的進食情緒,因此,除非是在度假,爸媽們不想擔心孩子的餵食,孩子也明顯地觀察到生活環境不一樣,我才會覺得這或許是個可以嘗試的方法。

吃飯大哉問,在我們的文化中,吃飯皇帝大。但是我們要提醒自己,孩子的世界,吃飯絕對沒有玩或其他讓他著迷的事情來得重要,因此,如果你有個吃得很好的孩子,很恭喜你,因為再也沒有比孩子張大嘴巴欣然接受餵養的畫面更讓爸媽感到欣慰有成就感,如果你有個吃得不太好的孩子,請你記得他不會永遠學不會,他只是需要更多更細微你的引導與努力,幫助他學會對自己的進食負責!

Friday, January 9, 2015

促進心理健康的帶養--一到三歲幼兒的餵食困難 4

嬰幼兒的餵食困難在臨床的診斷工具書(DC0-3R) 裡包含六個細項,涵蓋了生理,心理與親子關係等因素可能對餵食造成的影響,不過在我的工作裡,大部份爸媽面臨的餵食困難比較不是極端地需要住院,而是包括孩子吃的過少或是嚴重挑食。研究顯示,25%健康的嬰幼兒都曾有餵食困難的情況發生,因此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在嬰幼兒心理的工作裡,我們如何和爸媽一起思考幼兒的挑食與調整餵養的方式。

在一歲左右,幼兒餵食的里程碑包含:進食時孩子的情緒是平穩的狀態,如果孩子的情緒激動或是太疲倦,他的進食無法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節奏與韻律,因此在餵食的過程中保持平穩的情緒狀態對孩子的進食會很有幫助。此外,孩子會用肢體語言或哭聲向爸媽表達自己的飢餓感,爸媽們,經過一年的摸索與學習,開始可以辨別孩子飢餓的哭聲,雙方互相回應之下,餵養開始有雙方都熟悉的模式出來。所以當我們面臨幼兒的挑食行為時,這個行為常常已經發展一陣子,雙方無法改變,爸媽們感到無奈。

在觀察與評估幼兒的餵食困難時,我們會注意幾個部份,希望這些分享可以幫助你思考孩子餵食的困難。

1. 在餵食過程中的親子關係傳達了什麼樣的情感,我們常觀察到餵食當下親子情感的流動是個惡性循環--爸媽由於焦慮而強迫餵食,造成幼兒在餵食當下情緒不穩定甚至拒絕餵食,於是爸媽們感覺挫敗而感覺憤怒或是更焦慮,由於幼兒們所有的動作,語言或是認知的發展,都在呼求他追求社會心理的“自主”,這個在餵食當下形成的power struggle於是模糊了餵食原本的心理意義(我餵養好的東西來滿足你內在的需求),在你追我逃的情況下,幼兒們的精力不是放在吃飯,而是放在如何逃避或拒絕。情感的傳遞可以細微到例如爸媽因為焦慮而選擇大一點的湯匙,或是餵養一口與兩口之間沒有給與足夠孩子咀嚼或吞嚥的時間等等。

2. 幼兒是否有口腔肌肉張力的問題,影響他進食相關的咀嚼,攪拌或是吞嚥等動作:通常當孩子吃飯吃得非常慢,但是並不是因為他不夠餓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話,我們會想知道是否他有這樣的情況影響。如果再加上他的語言發展緩慢 (一歲半應該會有六個疊字。例如媽媽,bye-bye),我非常建議家長諮詢小兒科醫師或是兒童心智科進行評估,看看是否孩子的口腔肌肉張力是較弱的,是否需要專業資源幫助孩子。

3. 幼兒是否有生理診斷影響他的進食:孩子在服藥或是先天有腸胃問題,或其他生理狀況影響他的進食,包括胃口與味蕾,讓他偏好特定的嚼感。

4. 突然出現的餵食困難,有可能和最近經歷的事件有關,不見得是像上一篇提到被青菜噎到的創傷,也有可能是家庭生活中的重大改變,手足出生,爸媽其中一人可能因工作或住院等因素必須離家等等,餵食困難也許只是幼兒用的方式來告訴你他的情感無法消化最近發生的事。

如果幼兒的餵食困難是非生理的,也就是說他本身沒有任何生理因素導致他無法進行餵食,社會心理的層面影響就可能比較大,此時,我們會和家庭一起工作,理解餵食與進食對照顧者的意義,觀察並和爸媽一起瞭解餵食是如何發生,希望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將目標訂立成一些很小的步驟來幫助親子重新建立餵食的情感連結,幫助爸媽鼓勵幼兒一起參與,準備自己即將吃的食物(尊重孩子自主的發展需求),在孩子非常挑食的情況下,建議爸媽進行一些小小的改變,來幫助孩子拓展他的進食範圍,例如:

食物分成嚼感,顏色與形狀三個不同的感官輸入,在提供食物的變化時,記得只做其中一樣的變化,例如孩子願意吃花椰菜,但是不願意吃其他的,或許你可以改變煮的時間,讓嚼感變得比較硬,如果孩子能接受,一周後試試相似嚼感和顏色相似但是不同形狀的菜心,看看孩子能不能接受。

日常的帶養其實是非常辛苦的,一天有三餐都要面臨孩子的餵養困難是不足與外人道的心酸,其實,所有的努力都來自於對孩子的愛,我們要記得提醒自己,以心理層面來看餵食困難其實不單是只有餵食的困難,它還包含親子關係間的情感流動。我們必須嘗試理解對成人來說簡單的進食,對嬰幼兒們而言至少在前幾年是個漫長的學習,從完全被動依賴到主動尋求歡喜吸收,平穩的餵食與進食可以影響孩子一輩子的生長,值得我們花心思來調整!如果你感覺孩子的餵食困難已經到了讓自己不知所措的情況時,請記得諮詢小兒科醫師或是早療服務的專業人員,不要一個人悶著頭感覺挫折!

Steinberg, C. (2007) Feeding disorders of infants, toddlers, and preschoolers, BCMJ, Vol, 49, No 4, pp 183-186


Wednesday, January 7, 2015

促進心理健康的帶養--1-3歲幼兒期的餵食 4

一歲前後,寶寶們開始發現自己餵食的樂趣,由於手部動作的精進與口腔期的發展,他們開始用手抓取食物餵自己吃,這似乎是一個很合邏輯的嘗試,一般在五六個月前後,寶寶會開始長牙,這是寶寶的身體在預備他可以逐漸學習咀嚼與攪拌,為日後一輩子的進食習慣做準備。大約同時期,手部的動作也開始發展抓取,於是從把物體放到嘴裡去體驗到看到食物會表示興奮餵自己吃,這一切協調了所有生理動作與認知的能力。

那心理層面呢?我們先從同理開始--你想過被餵食的感覺嗎?我想如果哪天我需要被餵食,我一定希望餵我的人可以等待我吃完吞嚥了,再給我下一口,不要急急忙忙一直把食物塞到我的嘴巴。如果哪天剛好食物不是我太喜歡的口味或是我不太餓,又要一直被餵食,我可能會想辦法口語或是表情動作表達我的不喜歡,寶寶們可能表現不耐煩或拒絕食物。成人無法完全想像寶寶被餵食的經驗,對我們來說,進食是件多愉悅的事--我們感覺餓了,我們選擇吃什麼,選擇吃多少--但是在寶寶的進食經驗裡,很難經驗到後面兩者,有些照時間表餵養的照顧者甚至可能無法讓寶寶感覺到餓,就要被餵食了,所以吃飯是多美妙的事,對他而言可能不盡然。

接下來是如上一篇所述,在餵食的過程給他映射式的回應,甚至是借給他你對食物的熱愛,跟他一起嚐,做出不同的表情,讀他的表情告訴他他正在經驗的感覺等等。配合社會心理發展的"自主",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幼兒會開始建立他對食物的偏好,足夠好的爸媽會開始觀察自己的寶寶進食的喜好,依照這些瞭解來變化食物的提供,這裡的變化包括口感,形狀或是顏色的搭配。

在幼兒期,餵食可以分幾個階段,包括1. 主要由照顧者餵食,自己只抓取米果或是水果啃咬 (需要特別注意食物的形狀大小要夠大,不要讓寶寶噎到); 2. 主要照顧者餵食但也幫助寶寶自己學習餵食 3. 寶貝自己進食,偶爾才需要照顧者餵食。每對親子在過渡不同階段的時間點不一樣。這裡指每對親子的原因是因為寶寶和餵食的照顧者雙方都會影響孩子學習自己獨立餵食的時間點,例如保姆為了希望趕快把孩子餵飽或是維持乾淨,決定一直餵食。沒有一定要在哪個時間點完成這些階段,不過,若希望讓孩子在三歲上幼稚園,照顧者或爸媽一定要提早幫助孩子練習,也就是給他機會學習如何餵養自己。不管你決定餵食多久,或是何時讓他開始自行餵食,我非常建議在開始餵固體食物時,就讓餵食發生在餐桌旁,把電視關掉,專心地吃飯,在一歲多時,寶寶的注意力很短,可以拿一兩個小玩具讓他娛樂自己,或是讓他嘗試餵養自己,甚至跟你互相餵養當做娛樂。

對於準備一兩歲幼兒的固體食物,我的一位好朋友有個非常聰明的做法,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周他只需要準備一次:將不同食材切碎,例如雞肉或魚肉,米,外加四五種蔬菜分別擺盤,去買可以放在電鍋蒸的小的不鏽鋼燉盅,然後將自己熬的大骨或魚骨高湯倒入少許至每個燉盅,從剛剛備的食材,選三到四種原料來變化組合放入燉盅。放好後將燉盅蓋好凍在冷凍庫裡,孩子要吃時,拿出來直接放在電鍋蒸,省事又方便,由於不同食材的不同組合提供了不同的風味,寶貝比較不容易倦怠,餐餐有變化之外,周間也不會因為要煮少量的寶寶餐而感到疲累!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當你辛苦煮好了寶寶餐,寶寶卻吃得不理想時,你一定容易有情緒,反而影響自己帶養寶寶的幸福感,所以爸媽可以多和家有幼兒的朋友討論,互相學習不同的處理方式。

Sunday, January 4, 2015

促進心理健康的帶養--五六個月後的餵食 3

一般到了五六個月,爸媽就會開始考慮介紹副食品給寶寶,一開始可能是米湯或是單一種的蔬菜,例如胡蘿蔔泥或是蔬菜泥,關於自己寶寶餵副食品最好的開始點,建議可以諮詢小兒科醫師,依照孩子的發展狀況來作建議,原則上,大部份的健康寶寶在六個月左右都已經可以開始接觸副食品了,在這個時期,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重點會放在試著培育寶寶對食物的興趣,前兩篇提到,餵食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享受進食可以自主地完成進食的過程,因此當他在一開始接觸到副食品時--用湯匙被餵養,用舌頭攪拌吞嚥甚至到後來的口腔咀嚼,這些新奇的體驗都可以幫助他培養日後對食物的興趣。如果爸媽在餵養的過程中加上映射式的互動,例如告訴寶寶你現在讀到他的表情是什麼,這個食物吃起來有什麼感覺,甚至是他吃起來的感覺是什麼等等,這些在親子之間交換的正向情感更能促進他喜歡吃副食品甚至是日後的餐桌食物。

其實,這篇文章不是要跟大家討論吃什麼比較好,因為有許多的論壇或是網路資訊都有相關的資料可以查詢,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讓寶寶參與餵食過程的重要性,因為當他可以參與時,進食就開始有自主的成份在裡面,這是他最終幫助他喜歡吃飯的起點。

在五六個月大的時候,”參與“代表餵養者允許寶寶有時間用表情表達他對這個副食品的感受,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爸媽不應該對寶寶究竟可以吃完多少副食品有過高的期待,事實上在第一年,寶寶的主食仍然是母乳或是配方奶,因此如果寶寶不喜歡某種口味,爸媽不要太緊張。促進心裡健康的餵養會放在餵完後觀察他的反應,回應他或鼓勵他。假設他皺起眉頭,你會對他說 “很特別,對不對?沒關係,我們再來吃一口看看有沒有好一點....“ 此時,千萬不要因為他吐一些出來感到挫折,有時候因為他剛開始練習使用舌頭攪拌,食物有可能因為他舌頭還不靈活而被攪拌出來,那不一定是他不喜歡。我們要記得這些體驗對寶寶來說都是新的,因為這一切他都還在學習。

除了讓他探索食物,發現新事物以外。你如何回應他的進食也很重要。學會讀寶寶“不要吃”的訊號也很重要,通常他會緊閉嘴巴,甚至是把頭轉過去,此時,千萬不要強迫餵食!所有我在臨床上做過餵食困難的個案,有很高的比例是因為爸媽強迫餵食,惡性循環後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愛吃飯。當你活潑地介紹食物,回應他的進食表情,甚至是在吃飯的過程跟他互動說話,告訴他你有多喜歡吃這種蔬菜,你愉悅的表情與鼓勵的語氣對於寶寶的喜歡食物都是很有幫助的。我常常覺得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如果我們把我們的喜好介紹給他們,他們會比較願意嘗試 ,有時候你會發現為了愛你,他會願意多吃幾口,因為他吃完一口,你就表現得很高興!他喜歡看你很高興的樣子!

依照寶寶的先天氣質與發展進程,一般七八個月到一歲之間,建議可以開始讓他邊吃邊玩湯匙,讓他摸索與熟悉湯匙,一歲前可以開始給他一個塑膠碗,放很少量的食物讓他用手探索食物 (前提是在用餐前將他的手擦乾淨),或是用湯匙自己嚐試餵食。這樣的探索是重要的,因為寶寶可以學到食物的觸感,食物可以變化的形狀與聞起來的味道和吃起來的味道有何不同。光是這些觀察與學習就夠寶寶忙碌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全面地探索與學習這些食物。當然,有些很愛乾淨的媽媽開始要皺眉頭了,因為擔心寶寶把食物丟的到處都是,我自己的做法是在椅子下鋪一塊塑膠布,寶寶玩夠也吃完後,在他午覺時,把塑膠布拿到水槽沖洗一下,就不需要一直擦地板了。你說這樣每餐都要洗塑膠布太累了,自己照顧過小孩都知道,有些日子會特別疲累,其實,在很累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其中一餐讓寶寶邊吃邊玩食物,這樣很累的那天只要清洗一次塑膠布就好。甚至是跳過一天不讓他探索,只單純地餵食,都是可以的,為了達到目的弄得親子在吃飯時間情緒緊繃,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足夠好的爸媽是逐漸調整和放手的,介紹副食品與餐桌食物也是一樣,是循序漸進的,不要給寶寶太大壓力,不是每個寶寶都很能咀嚼和吞嚥,在工作裡,我也曾和媽媽們一起用果汁機將食物打成泥,花了半年的時間,逐漸縮短果汁機打的時間,讓食物越來越有形狀與嚼感,幫助一歲左右的寶寶們慢慢適應不同嚼感的食物,這是你跟他一起摸索的旅程。

最重要的是,爸媽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盡量放鬆享受和寶寶的餵食時間,今天他對馬鈴薯泥接受度不高,不表示下週他不會喜歡菠菜,把這個過程變成你和寶寶互動的時間,把你對食物的喜愛傳遞給他,讓他觀察到進食是件愉悅的事,也是件能夠回饋你的事,所以請記得多讓他參與餵食的過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