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7, 2015

促進心理健康的帶養--1-3歲幼兒期的餵食 4

一歲前後,寶寶們開始發現自己餵食的樂趣,由於手部動作的精進與口腔期的發展,他們開始用手抓取食物餵自己吃,這似乎是一個很合邏輯的嘗試,一般在五六個月前後,寶寶會開始長牙,這是寶寶的身體在預備他可以逐漸學習咀嚼與攪拌,為日後一輩子的進食習慣做準備。大約同時期,手部的動作也開始發展抓取,於是從把物體放到嘴裡去體驗到看到食物會表示興奮餵自己吃,這一切協調了所有生理動作與認知的能力。

那心理層面呢?我們先從同理開始--你想過被餵食的感覺嗎?我想如果哪天我需要被餵食,我一定希望餵我的人可以等待我吃完吞嚥了,再給我下一口,不要急急忙忙一直把食物塞到我的嘴巴。如果哪天剛好食物不是我太喜歡的口味或是我不太餓,又要一直被餵食,我可能會想辦法口語或是表情動作表達我的不喜歡,寶寶們可能表現不耐煩或拒絕食物。成人無法完全想像寶寶被餵食的經驗,對我們來說,進食是件多愉悅的事--我們感覺餓了,我們選擇吃什麼,選擇吃多少--但是在寶寶的進食經驗裡,很難經驗到後面兩者,有些照時間表餵養的照顧者甚至可能無法讓寶寶感覺到餓,就要被餵食了,所以吃飯是多美妙的事,對他而言可能不盡然。

接下來是如上一篇所述,在餵食的過程給他映射式的回應,甚至是借給他你對食物的熱愛,跟他一起嚐,做出不同的表情,讀他的表情告訴他他正在經驗的感覺等等。配合社會心理發展的"自主",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幼兒會開始建立他對食物的偏好,足夠好的爸媽會開始觀察自己的寶寶進食的喜好,依照這些瞭解來變化食物的提供,這裡的變化包括口感,形狀或是顏色的搭配。

在幼兒期,餵食可以分幾個階段,包括1. 主要由照顧者餵食,自己只抓取米果或是水果啃咬 (需要特別注意食物的形狀大小要夠大,不要讓寶寶噎到); 2. 主要照顧者餵食但也幫助寶寶自己學習餵食 3. 寶貝自己進食,偶爾才需要照顧者餵食。每對親子在過渡不同階段的時間點不一樣。這裡指每對親子的原因是因為寶寶和餵食的照顧者雙方都會影響孩子學習自己獨立餵食的時間點,例如保姆為了希望趕快把孩子餵飽或是維持乾淨,決定一直餵食。沒有一定要在哪個時間點完成這些階段,不過,若希望讓孩子在三歲上幼稚園,照顧者或爸媽一定要提早幫助孩子練習,也就是給他機會學習如何餵養自己。不管你決定餵食多久,或是何時讓他開始自行餵食,我非常建議在開始餵固體食物時,就讓餵食發生在餐桌旁,把電視關掉,專心地吃飯,在一歲多時,寶寶的注意力很短,可以拿一兩個小玩具讓他娛樂自己,或是讓他嘗試餵養自己,甚至跟你互相餵養當做娛樂。

對於準備一兩歲幼兒的固體食物,我的一位好朋友有個非常聰明的做法,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周他只需要準備一次:將不同食材切碎,例如雞肉或魚肉,米,外加四五種蔬菜分別擺盤,去買可以放在電鍋蒸的小的不鏽鋼燉盅,然後將自己熬的大骨或魚骨高湯倒入少許至每個燉盅,從剛剛備的食材,選三到四種原料來變化組合放入燉盅。放好後將燉盅蓋好凍在冷凍庫裡,孩子要吃時,拿出來直接放在電鍋蒸,省事又方便,由於不同食材的不同組合提供了不同的風味,寶貝比較不容易倦怠,餐餐有變化之外,周間也不會因為要煮少量的寶寶餐而感到疲累!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當你辛苦煮好了寶寶餐,寶寶卻吃得不理想時,你一定容易有情緒,反而影響自己帶養寶寶的幸福感,所以爸媽可以多和家有幼兒的朋友討論,互相學習不同的處理方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