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9, 2019

因紐特人如何幫助嬰幼兒調節情緒

最近美國的同事傳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是關於因紐特人對嬰幼兒的親職教育,想跟大家分享。

我們已經從許多研究中知道爸媽們對自己的感覺有高度覺察,能夠調節自身情緒,帶養出來的孩子也會因為爸媽們情緒平穩地調節他們的情緒,更早地就能夠進入一個情緒調節的良性循環,因紐特人住在極圈附近,可想而知他們的環境物質匱乏也沒有太多的托育資源可以依賴,但是從一個1970年代社會學的觀察裡,因紐特人帶養嬰幼兒的方式讓我們有些頓悟。

1970年代有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系學生到因紐特部落說服了一個家庭收養他幾個月,在極端酷寒與物質缺乏的環境裡,她很快觀察到一件事:因紐特的爸媽們幾乎不對她人發脾氣,即使他們很生氣。於是她開始觀察爸媽跟嬰幼兒的互動。

因紐特人相信當嬰幼兒有情緒時,並不是他們故意要跟爸媽作對,是因為孩子對某件事情生氣,而爸媽的角色是了解她們對什麼事生氣。如果孩子們看到爸媽們大吼大叫,他們便會學到情緒應該要這樣被宣洩。因此更有效的親職教育是嘗試理解孩子怎麼了。

但是當然有些情境免不了讓大人們大喊,例如寶寶衝向馬路。這時候因紐特人的第二種親職方式就是針對大人介意孩子衝動性帶來傷害的情境「說故事」,例如:他們最害怕的不是馬路而是大海,所以爸媽們會牽著孩子的手到海邊,對孩子們說海裡有怪物,怪物會把孩子帶走,從此爸媽看不到孩子很傷心,所以小朋友不能太靠近海邊的故事。

「說故事」是一個從以前就流傳下來的親職技巧,它讓爸媽和孩子有情感的親密互動,也讓爸媽們在過程中傳遞文化的價值觀與社會規範。

當孩子有個暴怒情況時,因紐特人會等待孩子情緒宣洩平靜下來時,將剛剛發生的事演出來給孩子看,但是爸媽用一個比較輕鬆態度來演出,而不是將這個演出視為宣洩自己情緒的方式。文章中有個例子是幼兒打人,等到孩子較平靜,媽媽會對孩子說:「你打媽媽一下吧!」如果孩子真的打下去,媽媽會說「好痛喔!」然後開始問孩子:「你不喜歡媽咪嗎?」「還是你要當個小寶寶不要用說的」媽媽在這些不同猜測裡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孩子在這些「演出」中再一次去經驗自己怎麼了,好像是對自己的憤怒終於有個練習一樣。

西北大學的教授把因紐特人的方式稍稍改變,他鼓勵爸媽們用描述的或是用娃娃或是熊熊將孩子憤怒的情境演出來,然後幫助孩子想當自己生氣時,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她人,自己可以怎麼處理情緒,怎麼做比較好。在重新演出時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件事是針對孩子內在歷程提出問題,例如:「寶寶好生氣好想打人,對不對?」「但是真的要打下去嗎?」另外一件事是用一個比較輕鬆好玩的態度來呈現,因為「玩」本來就是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

附上原文連結 https://www.wprl.org/post/playful-way-teach-kids-control-their-anger
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看看對孩子們控制衝動與調節情緒是否有幫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