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0, 2015

專注力, 情緒挫折與責任感的培養

在最近的臨床服務裡, 有幾對爸媽因為孩子的注意力與情緒問題開始跟我工作, 讓我震撼地是他們不約而同說了類似的話"我希望他時間到了就自己會”,  "我們幫不上忙, 常常都要靠她自己想通." 從照顧地無微不至的新生寶寶到三四歲時被期待要自己想通, 時間到了要自己會, 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讓這些爸媽無條件地完全撤退?

我的工作是思考爸媽們的內在與生命歷程如何影響他們進入爸媽的角色, 因此, 我相信這些爸媽選擇全然地撤退必然有它的生命脈絡與歷史. 把它寫出來純粹是想藉這個現象來談在嬰幼兒族群裡爸媽參與及引導的重要性. 因為, 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說, 當爸媽無條件完全撤退時, 幼兒們必須自己掙扎著想辦法自己解決面臨的挑戰, 於是許多早熟的防衛積轉被發展出來.

當他需要爸媽, 爸媽卻留他一個人. 對他而言, 他絕對無法理解爸媽希望他早日獨立的苦心, 他可能感覺被遺棄, 不被瞭解. 可能感覺憤怒或沮喪...

有的爸媽會說孩子的生活舒服順利, 幼兒們能有什麼挑戰?其實, 積木不能照他的意思擺好一直掉下來是挑戰, 一直來不及說就尿褲子是挑戰, 沒有辦法用話語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是挑戰, 要跟新出生的弟妹搶爸媽的注意力也是挑戰, 幼兒的生活充滿著不同的情感挑戰, 當我們觀察跟思考他們生活的挑戰時, 我們就能比較能理解他們的挫折與情緒.

完全地撤退對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會有負面的影響, 逐漸地, 孩子們開始不再信任世界, 他可能無法對外溝通他的情感需求. 於是他可能慢慢長成有情緒障礙的學齡兒童. 甚至在未來傷害自己或別人.

我常常覺得爸媽在一個孩子的生命經驗中是最重要的. 當孩子童稚的眼睛觀察著這個世界時, 他們看的是爸媽如何接收外在的刺激, 如何回應這個世界, 經由這些觀察來嚐試模仿. 並在模仿中加深他們自己的理解. 有的時候, 甚至會因為觀察到爸媽們對某些事物的熱愛, 促發了他們最初好奇的學習動機. 爸媽們在幼兒的心理有著龐大的影響力, 在他的生命中再也沒有任何一個時期, 他會這樣崇拜爸媽.

因此, 如果我們想要幼兒學習專注, 我們可以專注地陪著他們閱讀一本又一本的書, 他們便能習慣專注帶來的愉悅(當他跟最愛的你一起共享著這些新奇的故事. 他會開始學習到專注可以為他帶來愉悅). 於是他開始主動地練習專注.

如果我們想要幼兒學習挫折容忍, 我們可以耐心地跟他一起嚐試不同的方式來面對他重複經驗到的挑戰, 他便能學習到他可以想不同的方法來嚐試處理. 他會開始在這些不同嚐試中和他的挫折同在.

如果我們想要幼兒能夠說出自己怎麼了, 我們要本著自己的觀察先告訴他他怎麼了, 讓他嚐試先理解自己內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感覺是什麼, 他們便能學習定義自己的感覺. 於是他開始明白在情緒來時, 他可以如何表達那些情感, 對外求助.

如果我們想要幼兒們開始有責任感, 我們會跟他們一起收拾玩具, 作一些簡單的家事, 我們會嚴肅地教他, 告訴他收拾的目的(下次你會知道你這個玩具在哪裡, 可以很快玩得到), 跟他一起體驗整齊有條理的感覺, 在他的心裡於是開始描繪了責任感的輪廓...專注力, 情緒或責任感這些能力真的不是時間到了他就自己會了. 如果真是這樣, 成人世界裡不會有人沒有責任感, 或是有情緒障礙, 甚至是社會版新聞上看到的傷害自己或他人.

我想說 "Claim your role as a parent because you are entitled to engage and to guide!"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去認領你當爸媽的角色, 因為這個角色賦予你獨特的位置讓你能參與與引導你的孩子“ 專注力, 挫折容忍, 情緒或是責任感的學習是無法只以抽象語言的方式教導的, 孩子必須要從經驗中學習. 更重要的是, 他必須經驗到這些特質能夠為他服務, 讓他活得更好, 於是他願意自主地實行.

撤退應該是逐漸的, 當我們以共同經驗的方式跟他一起經驗許多挑戰後, 就像風箏已經被孩子抓穩了, 此時, 就算我們的撤退或是放手, 孩子的風箏還是飛得穩的. 我們會讓孩子有機會嚐試創造屬於自己的處理方式. 這個時候, 撤退不是完全離開, 而是在旁邊觀察何時他需要我們的協助. 因此, 當我們觀察到孩子處理的創意或童真時, 這種驚喜反而會讓我們對生命折服--因為他來自於我但是他卻屬於他自己!


Tuesday, July 21, 2015

如何思考自己的教養方式

最近一次的督導經驗裡, 醫院的治療師們不約而同想談談如何跟嚴厲管教的爸媽與他們的幼兒們一起工作. 在這些治療師的早療服務裡, 常常會遇到爸媽急切地希望孩子們發展學習有進步而在治療師面前對孩子有嚴厲的管教方式甚至是體罰的情況. 他們指出有時候這樣的嚴厲很弔詭地反而在孩子發展進步到一個程度後開始浮現出來. 治療師們擔心這樣的嚴厲會影響親子的依附關係,於是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談這樣的擔心, 談如何理解家長的期待(這些攻擊或嚴厲的呈現背後真正要傳達想說的情感是甚麼--例如: "你可不可以進步多一點讓我可以稍稍喘口氣, 不要為你擔心一輩子")與如何溫和地和家長做連結,建立有信任感的工作關係開始和爸媽一起談如何調整教養方式.

其實, 在我的臨床服務經驗裡, 從嬰兒期到幼兒期, 爸媽教養態度從疼愛轉為嚴厲的情況還滿常見, 曾經有個媽媽分享自己決定不再嚴厲的原因是因為有一次她伸出手要抱自己四歲的孩子時, 孩子臉上呈現緊張的神色, 因為他不確定媽媽是要抱他還是要處罰他, 孩子這樣的表情給了她很大的震撼, 她開始反思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與關係.也有另一個媽媽跟我分享自己兩歲半的孩子洗完澡哭鬧堅持不穿衣服, 媽媽怎麼樣都無法規範他, 只好讓他光著身體在家裡跑來跑去一兩個小時. 後來反而著涼. 媽媽被無法規範孩子的無力感淹沒.

許多的文章教爸媽們用耐心, 嘗試理解要多加引導, 所以這篇文章不再重述這些教養特質的重要性. 我想嘗試在文章裡跟大家一起思考自己為什麼在孩子的眼中只剩下嚴厲.或是無法規範孩子的無能狀態. 換句話說, 自己的教養風格是怎麼來的, 它跟自己的信念和感受或是生命經驗有何關聯.

我常覺得在吸取知識前先知道自己的狀態與自己需要甚麼是重要的. 因此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做的是一起想自己是一個甚麼樣的爸媽. 自己的教養風格被自己內在甚麼樣的情感影響, 或是甚麼樣的期待驅使. 我想說的很簡單, 身為爸媽, 我們呈現的教養風格背後一定有來源. 在談到調整與改變前難道不值得花點時間思考這些源頭嗎?

我想舉自己的例子來和大家分享. 在我小時候, 我的媽媽曾經很希望我把鋼琴練好, 圓她當年因為家貧無法學琴的遺憾. 於是她花了高額學費找了非常嚴格的老師來教導我. 在五六歲的年紀, 我經常因為彈錯音而被老師體罰, 嚴師出高徒在那個年代還是很風行的觀念. 於是我痛苦地學習了近五年的鋼琴. 這些被體罰的創傷直到今日讓我在面對鋼琴時, 完全不會有主動想彈的慾望. 所以當我的孩子表示想學鋼琴時, 過去這些沒有被處理消化過的情感就被攪動了起來, 等到我發現時, 自己已經是在她們練琴時非常沒有耐心, 對她們常發脾氣的狀態.

有一次我的孩子在我的責罵中哭著拒絕跟我說話時, 我驚覺到因為練琴讓我們的關係出現了平常沒有的緊繃. 於是我開始進行了下列的自我思考:

1. 我怎麼了? (這個情境的歷史背景在我的生命經驗裡是如何被詮釋與記憶)
2. 這個情境有多少是我投射了當初的不滿與憤怒甚至是無力感在我的孩子身上?
3. 現在這到底是我孩子真實的需要還是我的需要?
4. 我對孩子學習的期待是甚麼? 合不合理?
5. 依據這個期待, 我可以如何提醒自己調整我們之間的互動?
6. 我怎麼覺知自己的情緒感受? 覺知到時可以有甚麼步驟來幫助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

身為爸媽, 第一件事情我們要嘗試理解的是"自己在孩子眼中是甚麼樣的爸媽", 這個答案需要靠我們許多日常的觀察. 我們會觀察孩子是否可以自在地靠近我們, 或是信任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如何等待或是接收你給他的任何回應等等, 這些互動中的片段都可以給我們佐證, 我們在孩子心目中是一個甚麼樣的爸媽.

第二件事我們會想的是"孩子這樣解讀或理解我們, 是我們希望的嗎?" 如果是, 我們感到安心, 良性的親子互動便會繼續, 如果不是, 或許可以依照上述六個問題做思考. 理清是否有任何自己過去沒有清理的生命經驗在潛意識裡影響我們的親職方式.

很多時候, 爸媽的角色提供我們一個新的機會檢視自己的過去, 好的不好的都容易在這個緊密的親子關係中浮現, 當我們的關係卡在某個狀態一直不斷撞牆時, 那表示可能有更多深層的, 甚至是已經被壓抑的過去經驗在影響我們當下的呈現. 伴隨彈性調整與用不同角度思考同一個議題, "修通"才可以逐漸成形.

當我在練琴這個創傷經驗中, 能夠允許自己去理解對老師與母親強迫加諸在當年我身上的熱切與挫折, 其實有著她們自己不切實際的期待與投射時; 能夠同理母親和老師其實也走過很長的失落才接受了我無法喜歡練琴這個狀態; 能夠思考原來恨的同時卻也創造了我對欣賞音樂以及歌唱的熱愛時, 這個創傷經驗不再純然地只剩下負面無法消化的原始感受. 於是, 修通緩慢地開展, 這樣的修通也逐漸地反映在我陪伴孩子練琴時自己的狀態.

面對自己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 在當父母時遇見自己遺忘的或壓抑的過往更是容易讓人過度負荷. 但是如果我們想教孩子真實地活著. 好的, 壞的, 灰色地帶的, 我們都必須帶著他們一起理解. 歷史總不斷重演. 尋找答案前的諸多嘗試一定充滿困惑與挑戰. 沒人說這是件簡單的事. 唯一的不同是, 這次是我們當主角, 我們可以選擇並決定自己要當甚麼樣的爸媽, 擁有甚麼樣的家庭生活! 

Thursday, July 2, 2015

關於幼兒的焦慮

我的書寫一直希望可以幫助爸媽理解寶貝的情感狀態, 寫關於寶貝的所有發展是因為想幫助爸媽瞭解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在發生, 預備爸媽可以觀察, 去發掘與認識自己的寶貝. 延續上一周的主題, 我想談談幼兒們的焦慮, 不管家中是否有任何重大的事件發生, 不管幼兒們看起來是多麼可愛無邪, 事實上他們經驗到的焦慮是無可避免, 原因如下:(這個部份的內容節錄我在密西根大學恩師 Professor D. Davies 出版的兒童發展 ”Child Development“一書 p. 205)

幼兒的焦慮來源:
1. 幼兒們的認知能力不足以讓他們全盤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由於幼兒的自我中心與豐富的想像力, 他們常常可能有不同於成人的連結與邏輯, 產生焦慮.

2. 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他們感受到想表達的渴望卻還沒有足夠的辭彙來表達, 其實在溝通失敗當下發的脾氣其實是反應了他們迫切地想要用語言的方式被瞭解. 這樣的能力不足也容易引起焦慮.

3. 幼兒們容易因為無法做到自己想達到的事而感到挫折. 在每一次的挫折下伴隨而來的是焦慮, 例如看到哥哥姐姐可以自己把玩具放好, 想自己嚐試卻放不準, 玩具掉出來的同時孩子就號啕大哭.

4. 焦慮來自“想自己嚐試解決“ 與 “必須要爸媽幫忙” 的內在衝突

5. 在上學時容易有分離焦慮. 一個2004年的研究顯示在15個月大的幼兒群中, 有75%-100% 在上學的前兩週cortisol是增加的(可體松--通常在壓力情境下腎上腺素分泌), 顯示幼兒們即使看不出來, 對於環境的改變與照顧的結構, 甚至如何和新的照顧者建立關係都感到壓力.

6. 焦慮爸媽可能不要他或是不愛他. 由於認知的不成熟, 當爸媽因為寶貝的行為生氣時, 幼兒們當下會覺得自己不愛爸爸媽媽, 因為孩子認知不成熟, 他們還未理解他人的感受可能和自己不同, 因此由自己的感受延伸, 容易擔心爸媽不要他或是不愛他.

7. 焦慮自己失去控制: 沒有人喜歡被脾氣控制的感覺, 幼兒們也是一樣, 每一次的發脾氣讓他們感覺自己溶解在這樣的壞脾氣裡, 卻無法改善, 讓他們焦慮.

8. 對自己身體上的損傷焦慮. 由於幼兒們很自我中心, 觀察到自己身體結構的不同或是在遊戲時受的傷都可能引發幼兒對於身體損傷的焦慮. 這樣的損傷焦慮也可能在訓練大小便時面臨.

焦慮可能由行為上呈現, 例如不斷拔自己頭髮或是哭鬧不休. 有時候焦慮也會由生理症狀呈現, 例如找不出病因的消化道疾病或食慾不振, 如果你觀察孩子有上述的情況, 不妨靜心想想他可能經歷了什麼樣的焦慮--是不願和你分開去上學?下午玩的時候受傷?想做卻做不好而大發雷霆?在他焦慮時, 告訴他你想像他正在經歷什麼, 用你們平常慣用, 讓兩個人都滿意的方式安撫他, 讓他不會被這些情感所淹沒. 請記住幼兒的焦慮不是一直顯現出來, 孩子是很當下的, 他也許現在看起來開開心心, 但是這不代表他們有上述任何一種焦慮. 強烈的情感會驅使他的行為, 在理解幼兒的一環中, 焦慮是不可避免的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