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0, 2018

面對自己和伴侶在育兒上的競爭感

這兩天正在想這個月要寫什麼主題時, 看到一個很可愛的新聞 : 有個半夜都需要起來餵奶的媽媽因為老公無法明白為什麼自己有時候早上起床會精神萎靡 , 脾氣暴躁 , 於是畫了五幅漫畫給先生看, 想不到引起廣大的迴響。她的畫當中,讓媽媽們會心一笑的是他標示出自己先生兩個“無用的奶頭”,這個幽默的評語也讓我想談談在育兒之路,爸爸和媽媽那些隱微的競爭感。(以下附上那五篇漫畫的網址供大家輕鬆一下)
https://dearly.com/new-mom-illustrates/

在跟自己的媽媽朋友們談話時,其實不只一次我曾聽過媽媽們抱怨自己的伴侶笨手笨腳,無法處理孩子的需求,卻也能感覺到對方這樣講的同時透露出些許的優越感--「我的孩子非我來照顧不可。」彷彿媽媽的角色在孩子生命中比起爸爸重要太多。

或是,我觀察到自己跟先生的互動過程裡,好像也曾在某些時候,當孩子選擇爸爸時,感覺到些微的不是滋味。明明腦袋裡知道兩個人一起帶養互相支持是最好的狀況,為什麼媽媽們還是會有這些像是比較或是競爭的微妙的感受呢?這些感受會如何影響我們進入親職角色呢?爸爸們會有嗎?還是他們通常很識相地就自己默默走開呢?

在工作裡,有些媽媽們也會跟我分享類似的感覺。我想先從文化背景來想:不管我們是如何成長的,不管我們是如何在自我實現與家庭中尋找平衡,身為媽媽,我們難以避免會希望自己成為最能照顧孩子的那一個,因為從小到大,這個社會還是會傳遞也期待女性扮演照顧角色,因此當傳頌媽媽的歌裡唱著「母親像月亮,像星星一樣,發出愛的光芒」時,母親的堅韌,柔軟和愛讓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家裡的靈魂人物一樣,讓每個人都需要自己。

有時候是媽媽們對自己的期待,尤其是當我們為了照顧孩子先暫時停止自我實現的追求,每天在育兒的繁瑣與辛苦裡,非常努力地想要看到自己做這個選擇的價值時,先生下班回家,居然可以跟孩子玩得開開心心,甚至變成孩子心中的那顆星。他可以維持事業,回到家也可以跟孩子建立很好的親子關係,在這樣的比較下,難免會有些許的羨慕或是嫉妒。

我們其實要留意這些感受,別讓感受影響了家人之間或是和伴侶之間的互動。感受會來也會走,接受這些感覺的存在,在當下告訴自己這是暫時的是件很重要的事。潛在的競爭感或許來自於夫妻的緊密生活裡,我們都想得到更多的掌控權,因此當對方和孩子的關係更順暢更好時,有時我們感覺有些受傷--明明我是最常陪伴孩子的人啊!對方只是下班陪孩子玩一玩,不需要做辛苦事,就可以變成孩子最愛的那個人?或者是太焦慮對方不能好好帶孩子(尤其是頭一胎)而經常干預伴侶與孩子互動的方式,甚至批評先生的做法。有研究顯示,許多先生在面對太太針對自己幫忙照顧嬰兒時經常性的批判,是會感覺受傷而開始感覺消極不想主動幫忙。

當然媽媽們也不要因為自己的焦慮而讓先生無所適從--一方面自己因為不放心不讓先生參與或是在他參與時一直下指導棋要求東要求西,但另一方面又頻頻抱怨對方不願意分擔育兒的辛苦。

我們要記得提醒自己,另一半不管是很會跟孩子玩或照顧孩子的天生好手,還是笨手笨腳不太會幫忙的豬隊友,他們都有權利和孩子發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的親子關係,而他們帶給孩子的會是和自己給的不一樣的刺激,也能夠增進互動與連結的刺激。

當媽媽們感覺到這樣隱微地競爭感時,最好的方式是回到檢視自己帶養的優勢,退一步看看對方給予孩子的方式。像是上述的美國媽媽開的玩笑一樣,母奶的餵養永遠是爸爸無法做到的,看到孩子和自己的互動裡,自己做什麼讓孩子感覺安全感覺溫暖,記得那些孩子撒嬌只要我們安撫的時刻,然後心懷感謝家人可以親密地生活在一起。我們已經明白夫妻兩人都和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他們未來長大後更容易進入安全依附形式的親密關係而感覺幸福。在此同時,讓我們記得提醒自己先生們“無用的奶頭”是因為他們有“強壯的臂膀”可以讓孩子坐在肩頭,跟孩子玩飛高高。孩子擁有這麼多會更健康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