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30, 2019

「陪伴」就是培養自己跟孩子同在

現代的爸媽明白帶養孩子就是要陪伴孩子,但是陪伴到底包含些什麼呢?我想在嬰幼兒的心智健康裡,除了日常生活的照顧之外,爸媽門有一個很重要的親職功能是跟孩子「同在」(being with your child)。跟孩子同在不但可以讓親子關係更好,跟孩子同在也讓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中理解自己,慢慢的將每個時刻下自己經驗到的連在一起變成可以持續的自我感。因此想以這篇文章想來淺談幼兒期爸媽如何跟孩子同在。

到底什麼是『跟孩子同在』呢?跟孩子同在指得是「願意調整自己的頻率,思考孩子正在經驗的當下發生了什麼」,調整自己的頻率跟孩子同頻,願意觀察孩子並從觀察中開始對孩子好奇。這個基本態度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值得被尋求的,也讓孩子明白爸媽們是真的關懷自己。

對於幼兒族群,有時候爸媽真的很難做到跟孩子同在,原因是因為孩子的發展還沒成熟,衝動或是尚未社會化,也沒有清楚的陳述能力可以跟爸媽求援,因此爸媽嘗試跟幼兒同在前需要理解幼兒的情緒可能被下列的狀況影響,但他們不見得可以說得出來:

1. 生理需求相關(累了, 想睡, 口渴, 餓了, 感覺髒等等)
2. 感官感覺相關 (對溫度變化敏感,周遭太刺激例如人太多太吵等等):過多的刺激或是過少的刺激
3. 過敏或是生病引起的身體症狀:身體感覺到的不舒服很容易影響孩子的情緒或是打斷他原本的常規。
4. 生活中的變化帶來的焦慮:搬家; 變換了主要照顧者或是爸媽吵架甚至是離異
5. 爸媽對於孩子發展的期待或是訓練帶給孩子的壓力:大小便訓練或是單獨入睡的訓練都可能帶來許多壓力
6. 感知自己無法完全順利表達想法或是感受
7. 感知自己的慾求無法被滿足

在上面的情況裡,孩子會需要爸媽更多的同理心,先覺察自己,承接孩子的情緒傳達理解給孩子。

不過在每天的生活,爸媽要如何跟孩子同在呢?

在沒有安全疑慮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嘗試自己的想法,幼兒的社會心理發展的是自主,因此讓孩子可以在活動中嘗試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同在」或許指得是不急著在互動中指導孩子,在遊戲中可以順應孩子的希望跟孩子玩讓自己欣賞孩子的創意,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接納的。

另外,對孩子表達好奇,不管是參與還是在旁邊看著孩子的遊戲,爸媽都可以表達對孩子遊戲的好奇,問問題或是直接加入互動都是很好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同在」指得是爸媽觀察到孩子在做什麼,然後告訴孩子他正在做些什麼,加以鼓勵或是互動。

當孩子大一點可以用語言的方式來陳述時,「同在」或許也表示在積極傾聽後把孩子真正的意思說出來。例如孩子可能說了一大堆,但是其實他要說的是「他很喜歡他幼兒園的老師」,因此爸媽的同在會放在讓孩子感知到自己的意思被理解了。「同在」還包括爸媽去思考孩子的行為在說些什麼,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從這些同在的做法開始,希望爸媽們和幼兒在每天的相處都能累積正向愉悅的互動。我也期待這篇文章對閱讀的爸媽來說是個拋磚引玉的角色。因為每個爸媽都是獨特的,在嘗試陪伴與同在的過程中,爸媽們或許還可以歸納出自己不同的心得,那就會是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