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6, 2015

爸媽如何促進寶貝的腦部發展 18-24個月 (社交情感)

曾經觀察過18-24個月的寶貝都會被他們強烈地情感起伏與專注在自我的狀態所驚異, 這個時期的寶貝們因為動作範圍越來越豐富精熟與語言的快速累積, 開始日與夜地不斷表達自我--我要什麼, 什麼屬於我, 我要如何自己做等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每一次自我表達都是孩子整合各項發展的呈現, 但是對於管教的難處(尤其是兩歲以後的幼兒)就會是面對孩子的衝動與自我. 幼兒期的寶貝們情緒起伏可以很劇烈, 開心時大聲地笑開懷, 挫折時哭鬧著大發脾氣, 大概再沒有任何一個人生階段可以有這麼真與這麼直接的情感了!

關於幼兒期(一般指一歲半到三歲半之間)的孩子, 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下列幾個發展特徵:

 1. 我要, 我現在就要 --因為渴望引發強烈情感, 因此幼兒們會被這些感覺影響, 想要自己當下的渴望與需要得到立即性的宣洩或被滿足, 無法自我控制. 事實上, 自我控制需要腦部前額葉發展的成熟. 因此期待兩歲的幼兒行為能夠自我控制是不合理的.

2. 我要自己做 --因為社交情感上在發展自主, 所以寶貝們會想自己試試看整合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 但是也由於這樣的堅持, 寶貝們在做不好時會很容易發脾氣.

3. 這全部都是我的 --幼兒期的寶貝們十分自我中心, 對於自己要的東西會有宣稱所有權的想法, 甚至有時候連爸媽要分享都不行.

爸媽們必須理解, 這樣自我中心行為幫助孩子確立自我感, 幫助孩子們理解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 自己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這樣的自我是必要發生的, 甚至在這個階段是一個正常的發展. 此外, 這樣的行為也幫助他們發展社交情感的“自主”, 自主帶來意志力與信心, 幫助孩子清楚自己的狀態, 日後在群體生活中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態調整如何和他人互動.

有些爸媽很擔心自己會教出一個自私的孩子, 因此覺得很小的時候要強調分享與同理心的重要性. 甚至在孩子進入這個階段時會想一直要求孩子分享, 卻讓親子關係變得有些緊張. 其實, 任何的親職技巧, 以心理健康的觀點考量, 第一件事一定要能夠映射孩子內在的情感需求, 因為當你的回應包含著對孩子情感的理解時. 孩子會有被“讀懂”的感覺, 於是他們的情緒可以逐漸平穩下來, 開始進入理解與思考的過程.  

換句話說,  理解他們這些行為底下的情感需求之後再進行引導, 是件重要的事. 因此關於不霸道的教養在這個階段需要 1.允許他自我的行為 2. 從你和他的關係中出發, 開始和他分享與輪流. 由你主導的分享可以示範分享這個抽象概念讓他觀察 3. 再從其他家人的關係出發, 和他一起分享. 4. 如果爸媽希望寶貝可以和同年齡的孩子分享, 建議先挑物資豐沛的時候, 當寶貝看到其他孩子的擁有並不會剝奪他的擁有時, 他對於所謂的分享比較不會抗拒. 不過, 真正能夠忍住渴望, 自我控制的分享與輪流大約在三到四歲, 認知能力更成熟, 生活經驗更豐富, 才會真正地穩固.

對幼兒們來說, 成人規範的"不能“或”不行“ 對於他們立即地自我控制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當爸媽說 “不行”時, 幼兒們還在成熟中的大腦無法進入“所以什麼才是可以”的思考迴路, 面對內在渴望繼續的強大情感, 他們常無法招架而繼續原來的行為. 因此與其對寶貝說“不能“倒不如直接跟他說“可以如何” , 例如與其說“不能跑”, 不如說 ”慢慢走" 來幫助寶貝調節自己的動作.

此外, 幼兒們喜歡可以預測的常規與時間表. 因為可以預測的常規幫助他們帶來安全感, 例如跟孩子說通常吃東西完後半小時你會幫他換尿布, 或是上床前讀床邊故事給寶貝聽. 每天大致固定的常規, 對於每天面臨強烈情緒起伏的兩歲幼兒們來說 , 可以幫助他們平穩下來. 但是這並不表示爸媽完全不能有任何改變. 當改變來臨前爸媽需要預備孩子, 如果因為要出遊, 寶貝的生理需求還是需要被優先滿足, 因此行程的安排可以依照寶貝的基本需求來規劃, 例如午餐後規劃從A點到B點的交通, 讓寶貝還是可以睡個午覺等等.

情感的強烈擺盪, 自我中心的行為, 無法思考“不行”之後該做什麼調整...這些都是會逐漸進化的幼兒期特徵, 如果爸媽不被這種“小野人”的狀態嚇到, 不用高壓的教養來面對這個孩子, 而是以嘗試理解他情緒底下的需求來引導他走出這些情緒, 這個階段便會比較容易處理, 比較不會影響親子之愛, 孩子發展出來正向的“自主”便會引領他們進入“主導”的社交情緒發展階段!



Thursday, April 16, 2015

爸媽如何促進寶寶的認知發展 12-18個月(動作)

12到18個月對於寶貝來說是很容易攪動強烈情緒的.因為有許多動作的獲得讓他們有許多興奮, 緊張, 或新奇等等的經驗. 大腦動作區塊的成熟幫助寶寶發展出了更多的動作技能, 在一歲前, 爬行是一個動作的大突破, 一歲左右開始, 最顯注的動作發展就是扶著站立與走路.在一般狀況裡, 爸媽無需教導寶貝走路, 通常在爬行一陣子之後, 寶貝們會開始扶著家具想站起來甚至跨步,
有些寶貝甚至會跳過爬行的階段, 直接進入走路的練習.

許多的文章討論爬行的重要性, 認為爬行因為有雙側 (bilateral)前肢與後肢的協調運用, 可以幫助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協調連結. 此外, 爬行時需要上半身的肌肉協調, 以及爬行時可以獲得的感官統合的經驗(例如爬行中因為接觸地板而多了不同的觸覺輸入, 或是幫助寶貝觀察周遭等等)等等, 都可以在爬行中被豐富. 不過, 目前並沒有任何研究顯示寶貝跳過爬行對於他的腦部發展會有不良的影響. 因為只要有足夠的雙側動作協調 (例如走路), 還是可以刺激寶貝的兩個腦半部的協調與發展, 所以請爸媽們不要過於焦慮. 不過若是爸媽們很介意寶貝不能沒有爬行經驗, 在臨床工作裡我們會和爸媽一起嚐試下列方式:

1. 就算是用屁股挪動, 還是可以多鼓勵寶貝在地板上活動, 或是跟寶寶互動時把他想要的玩具放得遠一點點. 用充滿感情的鼓勵方式來吸引他, 讓他想辦法移動自己的身體來拿到東西.移動身體多少都會需要有雙側動作的運用與調整. 你可以用你臉上的興奮, 期待與希望來鼓舞寶貝面對這樣的挑戰.

2. 當寶貝大一點, 喜歡跟你玩假扮遊戲時, 我們會建議爸媽跟他們玩動物的角色扮演,讓他們有機會學習動物在地上行走, 有四肢協調的機會.我們知道生命前幾年的經驗有巨大的影響, 因此, 即始是兩歲多才有這樣的經驗對寶貝還是很有幫助的.

總而言之, 如果真的想幫助寶貝建立這樣的動作,最重要是爸媽放鬆心情, 以自然的方式來傳達情感, 吸引寶貝的注意力, 從互動中幫助孩子練習這些動作, 擁有這樣的經驗.

至於走路與其它動作的協調呢? 其實, 當寶貝已經開始練習走路時, 爸媽可以準備一些玩具, 例如:拉繩子就會讓它前進的玩具狗, 或是洋娃娃坐的小推車等等, 讓寶貝邊玩邊推邊練習走路, 如果寶貝還走不穩, 爸媽可以扶著娃娃推車固定它, 讓寶貝可以暫時將更多的身體重量放在上面, 讓他覺得安全, 願意跨出步伐. 爸媽還可以清空較低的櫃子讓寶貝可以安全地爬上爬下, 爬進爬出, 或是將他們喜歡的玩具放在角落請他們找出來和你一起玩等等, 這些都是爸媽藉著自己和寶貝的親密關係, 可以鼓勵或吸引寶貝多動多練習動作的方式!

動作協調是個逐漸建立的歷程. 生命的前幾年, 獲得與學習這些動作的過程一定包含挫折, 害怕, 興奮或是期待.爸媽要記得孩子們需要時間與練習, 所以在帶孩子出門時要以他們的活動能力來調整步調, 例如牽著寶貝要走慢一點, 我們對於小小的幼兒會記得提醒自己, 但是當孩子到了四五歲有時會不知不覺忘了考量他們的動作協調仍然還是在精熟中, 因此當自己覺察到時, 可以詢問孩子是否需要調整移動的步調.

總而言之, 寶貝越有機會練習運用身體, 他的神經元就連結地更快, 動作就做得更精準更好. 別小看了動作與自信心培養的關聯--當寶貝動作做得越精準, 他比較不會感到挫折, 那是一種原來"我可以使用我的身體" "我可以做到這些事"的理解, 這樣的理解可以幫助幼兒與學齡兒童建立積極的自我感, 也可以幫助他們更有自信. 因此, 在這之前, 爸媽參與寶貝的活動, 鼓勵與情感式地分享會讓寶貝們更願意動更願意練習這些動作喔!





Thursday, April 9, 2015

爸媽如何促進寶寶的認知發展 12-18個月(語言)

今天想談談12-18個月腦部"語言區"的發展. 我們知道寶寶的大腦從出生時, 本來對所有語言都有彈性可以學習, 但是到大約在一歲左右, 因為照顧環境的刺激下, 腦部會選擇準備好母語的學習. 此時, 爸媽把寶寶當作一個夥伴來多和他說話, 不僅可以刺激寶寶的語言發展, 更幫助寶寶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 對於他的心理健康也會很有幫助. 不過對於第一次當爸媽的你, 可能會有許多疑問--你會說我知道要跟寶寶說話, 許多文章都談過這很重要, 但是到底要說多少才算夠, 說些什麼? 什麼時候恰當呢? 其實, 多跟寶貝說話絕對是最好的全腦開發, 如果爸媽們可以嚐試以下的方式 :

1. 蹲下來讓寶貝看到你的臉, 眼神的交流與表情和話語的本身一樣重要. 當你蹲下來時, 本來屬於成人的匆忙或不耐煩會逐漸溶解, 因為你也會看到他可愛的臉. 他困惑的或是認真的樣子. 這些可愛的表情都能幫助你耐著性子跟他溝通, 所以, 很多時候蹲下來跟他有眼神交會不是只是為了他讓他注意到你在對他說話, 也為了讓自己看看他可愛的表情, 感覺自己的停駐與陪伴是值得的.

2. 有時我們可能聽不懂寶貝說些什麼, 因為他們才開始表達, 回想當時孩子很小時, 我自己的做法是儘量猜. 當你看到他經歷的來龍去脈, 你猜對的機率會相對提高. 當然有些時候寶貝會因為不會表達或是你猜錯而大發脾氣, 這個時候記得提醒自己你們兩個都很努力了. 邊安撫他邊跟他說等我們平靜一點再試試看. 你的安撫可以幫助他平靜下來. 你繼續的嚐試理解他説什麼, 能夠讓寶貝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 自己的溝通也是重要的, 因此幫助他接下來更願意嚐試表達.

3. 說些什麼呢? 我會從你們共同分享的事開始, 當你們一起玩一個玩具時, 你可以告訴他"球跳高高喔"你的語氣和當下他可以觀察到的動作可以幫助他理解"球" 和 "跳高高" 的狀況. 如果你可以加一些興奮的語氣和是注入情感就更能吸引寶貝的注意, 幫助他解碼你剛剛說的抽象的語言.

4.除此之外, 我還會對寶貝說當下他經驗事情時他的感受, 幫助他開始了解自己的情緒何時開始都不會嫌太早.

5. 一歲多的寶貝會開始喜歡重覆的事物, 可以一起嚐試哼唱他熟悉的兒歌, 幫助他記憶與練習他喜歡的旋律與歌曲.

6. 如果你願意做得更多, 當他模仿學你做家務時, 可以嚐試用語言帶領他當下的觀察, 例如擦地板時跟他說 "你看髒髒不見囉!" "是抹布幫忙擦擦的喔!"

7. 你嚐試一陣子之後, 你會發現寶貝嚐試跟你溝通的頻率變高了, 當你們之間的來來回回的手勢或是眼神交流變多時, 或是他發出的聲音變多時, 你會發現自己不再詢問要做多少才算夠, 因為這一切已經是很自然地在發生. 你們之間的默契會被建立起來, 寶貝理解你的語言(receptive language)會大幅地進步. 你會覺得自己越來越懂他的意思.

如果你對於寶貝語言發展有疑慮, 我想跟你分享, 在臨床服務裡, 健康的一歲半寶貝, 我們只需要他會說六個字, 在台灣可能是六個疊字. 所以如果你一歲半的寶貝只會說六七個字, 別太焦慮, 繼續嚐試上述的方式幫助他理解與表達. 但是如果一歲半的寶寶還說不到六個字, 建議可以聯絡早療資源, 評估一下是否需要額外的幫忙. 在和專業人員一起工作前先不要太緊張, 他們只是要跟你一起了解如何一起幫助你的寶貝, 依據寶寶的發展狀況, 和你們一起工作. 運用早療資源不代表從此寶貝就被貼標籤成為特殊兒. 我看過許多例子是接受資源後寶貝進步許多, 後來從早療中畢業, 所以爸媽們不要太緊張.

對於任何寶貝的發展疑慮, 如果你住在美國, 試著Google你所在的州政府提供什麼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s. 如果你住在台灣也可以搜尋早療資源中心, 看看自己住的區域有哪些資源. 相信其它地區和國家也都會有相關資源網絡. 總而言之, 當爸媽就是邊做邊學, 還要允許自己會犯錯, 這樣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