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6, 2015

爸媽如何促進寶貝的腦部發展 18-24個月 (社交情感)

曾經觀察過18-24個月的寶貝都會被他們強烈地情感起伏與專注在自我的狀態所驚異, 這個時期的寶貝們因為動作範圍越來越豐富精熟與語言的快速累積, 開始日與夜地不斷表達自我--我要什麼, 什麼屬於我, 我要如何自己做等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每一次自我表達都是孩子整合各項發展的呈現, 但是對於管教的難處(尤其是兩歲以後的幼兒)就會是面對孩子的衝動與自我. 幼兒期的寶貝們情緒起伏可以很劇烈, 開心時大聲地笑開懷, 挫折時哭鬧著大發脾氣, 大概再沒有任何一個人生階段可以有這麼真與這麼直接的情感了!

關於幼兒期(一般指一歲半到三歲半之間)的孩子, 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下列幾個發展特徵:

 1. 我要, 我現在就要 --因為渴望引發強烈情感, 因此幼兒們會被這些感覺影響, 想要自己當下的渴望與需要得到立即性的宣洩或被滿足, 無法自我控制. 事實上, 自我控制需要腦部前額葉發展的成熟. 因此期待兩歲的幼兒行為能夠自我控制是不合理的.

2. 我要自己做 --因為社交情感上在發展自主, 所以寶貝們會想自己試試看整合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 但是也由於這樣的堅持, 寶貝們在做不好時會很容易發脾氣.

3. 這全部都是我的 --幼兒期的寶貝們十分自我中心, 對於自己要的東西會有宣稱所有權的想法, 甚至有時候連爸媽要分享都不行.

爸媽們必須理解, 這樣自我中心行為幫助孩子確立自我感, 幫助孩子們理解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 自己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這樣的自我是必要發生的, 甚至在這個階段是一個正常的發展. 此外, 這樣的行為也幫助他們發展社交情感的“自主”, 自主帶來意志力與信心, 幫助孩子清楚自己的狀態, 日後在群體生活中可以依照自己的狀態調整如何和他人互動.

有些爸媽很擔心自己會教出一個自私的孩子, 因此覺得很小的時候要強調分享與同理心的重要性. 甚至在孩子進入這個階段時會想一直要求孩子分享, 卻讓親子關係變得有些緊張. 其實, 任何的親職技巧, 以心理健康的觀點考量, 第一件事一定要能夠映射孩子內在的情感需求, 因為當你的回應包含著對孩子情感的理解時. 孩子會有被“讀懂”的感覺, 於是他們的情緒可以逐漸平穩下來, 開始進入理解與思考的過程.  

換句話說,  理解他們這些行為底下的情感需求之後再進行引導, 是件重要的事. 因此關於不霸道的教養在這個階段需要 1.允許他自我的行為 2. 從你和他的關係中出發, 開始和他分享與輪流. 由你主導的分享可以示範分享這個抽象概念讓他觀察 3. 再從其他家人的關係出發, 和他一起分享. 4. 如果爸媽希望寶貝可以和同年齡的孩子分享, 建議先挑物資豐沛的時候, 當寶貝看到其他孩子的擁有並不會剝奪他的擁有時, 他對於所謂的分享比較不會抗拒. 不過, 真正能夠忍住渴望, 自我控制的分享與輪流大約在三到四歲, 認知能力更成熟, 生活經驗更豐富, 才會真正地穩固.

對幼兒們來說, 成人規範的"不能“或”不行“ 對於他們立即地自我控制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當爸媽說 “不行”時, 幼兒們還在成熟中的大腦無法進入“所以什麼才是可以”的思考迴路, 面對內在渴望繼續的強大情感, 他們常無法招架而繼續原來的行為. 因此與其對寶貝說“不能“倒不如直接跟他說“可以如何” , 例如與其說“不能跑”, 不如說 ”慢慢走" 來幫助寶貝調節自己的動作.

此外, 幼兒們喜歡可以預測的常規與時間表. 因為可以預測的常規幫助他們帶來安全感, 例如跟孩子說通常吃東西完後半小時你會幫他換尿布, 或是上床前讀床邊故事給寶貝聽. 每天大致固定的常規, 對於每天面臨強烈情緒起伏的兩歲幼兒們來說 , 可以幫助他們平穩下來. 但是這並不表示爸媽完全不能有任何改變. 當改變來臨前爸媽需要預備孩子, 如果因為要出遊, 寶貝的生理需求還是需要被優先滿足, 因此行程的安排可以依照寶貝的基本需求來規劃, 例如午餐後規劃從A點到B點的交通, 讓寶貝還是可以睡個午覺等等.

情感的強烈擺盪, 自我中心的行為, 無法思考“不行”之後該做什麼調整...這些都是會逐漸進化的幼兒期特徵, 如果爸媽不被這種“小野人”的狀態嚇到, 不用高壓的教養來面對這個孩子, 而是以嘗試理解他情緒底下的需求來引導他走出這些情緒, 這個階段便會比較容易處理, 比較不會影響親子之愛, 孩子發展出來正向的“自主”便會引領他們進入“主導”的社交情緒發展階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