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 2015

爸媽如何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18-24個月(認知與學習)

在前一年半的生命中, 寶寶以感官的方式, 例如觸摸, 聽覺, 視覺, 味覺和嗅覺等來經驗與學習這個世界, 在18-24個月的時期, 從感官操作的經驗中, 他們開始累積對物體的意義的瞭解, 此時他們的認知建立起物體的心象, 也就是說他們可以理解如何操作這個物體,  以及此物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因為有這樣的心象, 他們的思考開始可以邁向抽象. 這個時期, 爸媽們會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假扮遊戲, 當寶貝在假扮時, 他的認知就在工作, 因為他必須從心象中抽取物體的概念, 將這些概念串聯成一兩個簡單的日常邏輯, 例如: ”餵娃娃喝牛奶“ 他的認知必須串聯娃娃和奶瓶的意義, 自己進入一個照顧的角色(理解照顧該做些什麼), 然後從自己的經驗裡想像娃娃肚子餓了需要被餵養. 雖然這個遊戲可能只有一分鐘, 他的認知卻不斷地在工作. 所以不停的遊是寶寶認知整合的方式.

所以爸媽們可以讓寶貝接觸感覺統合的遊戲, 有些孩子在一開始需要克服緊張, 但是一般來說玩沙, 玩水等都是很受歡迎的遊戲. 爸媽也可以準備假扮玩具, 開始多跟寶貝們一起玩假扮遊戲, 因為這類遊戲比操作式的玩具或遊戲更能促進寶寶的認知. 有爸媽的加入, 寶寶的認知會需要組織自己的, 理解對方的, 比一個人自己玩來得更有挑戰性!

當我們提到學習與認知時, 爸媽很容易問需要教導些什麼?例如可不可以教形狀?顏色?其實, 任何的教導都比不上生活的自然情境下, 以親子互動方式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 舉例來說顏色根本不用特別教, 當你問他要吃紫色的葡萄, 紅色的蘋果或是黃色的香蕉時, 他自然會在這樣的日常互動中學到如何命名不同顏色. 爸媽在生活中跟他一起觀察, 幫他定義, 讓他從自然的情境下接觸到這些常識, 比讓他局限在傳統看書學習的方式來得快得多. 是的, 我覺得三歲以下的孩子不需要學知識, 因為光是傳承爸媽或照顧者可以給與的"常識“, 孩子可能就“學不完”了. 所以告訴他你為什麼這樣做, 接下來的步驟都是幼兒很好的學習!

當然關於學習, 無可避免地, 許多爸媽會對可不可以看電視有疑問. 許多專家也有不同的見解. 在我的工作裡, 讀過許多相關研究. 這些文章的共同點都提到由於電視同時給與聲音與影像移動(視覺)的刺激, 尤其是一般電視的廣告, 如果寶貝一開始就長時間地接觸這樣比較高劑量的刺激, 不只可能損傷視力, 日後要他回到書本只有文字或圖片的單項視覺刺激時, 會有適應困難, 於是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但是說實話, 完全不看電視整天陪伴, 當過全職爸媽的都會同意, 這其實是很困難的. 因為當只有一個照顧者有時必需忙一下家務, 例如煮飯時注意力是無法放在孩子身上的. 我自己的做法是當有這樣不得已的時候, 如果孩子們無法平靜地在身邊玩玩具, 我會讓幼兒們看電視, 但是節目一定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的兒童節目, 例如天線寶寶或是巧虎等, 因為這類節目不會有太多的聲光刺激. 也會遵行十五到二十分鐘暫停一下讓孩子們眼睛休息.

音樂也可以幫助寶貝們拓展他們的認知, 兒歌, 歌謠, 壓韻的詞句等等都能夠讓寶貝們印象深刻, 幫助他們的學習, 談到兩歲寶貝的認知, 還有一部份需要提醒爸媽. 在這個年紀, 他們開始學習區辨現實和想像. 有許多抽象的慨念, 例如開玩笑, 是他還無法理解的. 在他們的認知裡, 他會感覺他世界發生的每一件事和他做的事有相關. 例如有一次, 我們全家去坐纜車, 我的老么當時差不多兩歲, 纜車裡有一隻蚊子叮了他, 他跟我抱怨, 於是我開玩笑地假裝生氣說 , “這隻死傢伙, 居然敢來叮我的寶貝們!“ 我的孩子盯著我研讀了我的表情好幾秒, 很擔心地問了讓我印象深刻的話, "媽媽, 是我嗎?我是死傢伙嗎?" 舉這個例子來讓爸媽明白寶貝認知的連結真的可能讓我們困惑, 就算是學發展心理和許多嬰幼兒工作過的我, 仍然是很驚訝自己孩子有這個反應, 雖然我們跟他解釋完覺得他的反應很可愛, 但是他緊張嚴肅的臉讓我還是印象深刻. 所以提醒爸媽們跟這個年紀的寶貝說話要稍微留意自己開的玩笑或評論, 例如“你再喝一碗湯可能會爆炸"這種評語, 在這個年紀他可能會照字面上的意思解讀而感到很緊張. 不過這只是一個階段, 當他們年紀越長就越來越能進入抽象思考, 過渡到更高階的認知發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