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4, 2015

一歲半到三歲的教養原則

幼兒期常讓爸媽們傷腦筋的是寶貝的行為與情緒問題, 不管寶貝有哪些行為, 若我們抽絲撥繭, 一定會看到"自我為中心", "衝動性高無法等待或自我控制", "因為尋求自主所以堅持自己嚐試" 等主軸. 在這些讓大人傷腦筋的行為裡, 伴隨行為而來的還常常有負面的情緒, 一個安全依附的幼兒情緒的宣洩是直接的, 有時候更是讓爸媽摸不著頭緒的, 所以當行為和情緒的挑戰教相影響時, 常讓爸媽們覺得帶養幼兒們格外辛苦, 我在臨床上也常常跟一起工作的爸媽分享, 幼兒們自我, 堅持, 又無法等待, 彷彿就像是人生第一個青春期!

不過, 在思考幼兒的狀態前, 我想先討論成人和幼兒們的不同, 因為很多時候, 不是親子不夠相愛, 而是成人們不了解自己和幼兒本質上的差異, 因此在面對幼兒這些行為或情緒問題時, 常常感覺親子關係開始進入一個磨損的狀態!

舉溝通的例子而言, 成人們的溝通是非常口語取向的, 在口語中, 詞句與表達都是非常抽象的, 幼兒們也許可以從我們的表情感覺出大概的方向與期待, 但是很多語言裡想傳達的細節, 他們是很難全盤理解的, 例如出門前, 媽媽叮嚀說"等一下出門要乖乖喔!"幼兒們很乖地點了點頭, 但是這個"要乖乖"很抽象, 到底有那些該做或不該做的事是在乖乖的範圍裡? 不同的媽媽可能會有不同的定義. 因為認知還在發展成熟中, 幼兒們無法把這個所謂的"要乖乖"變成腦中的待辦事項, 不斷提醒自己--我等一下在公車上講話不要太大聲; 媽媽跟別人說話我要耐心等, 等一下不可以吵要買玩具等等, 因此即使是當下乖乖地點了頭, 也不能保證接下來一切順利.

光是在語言的使用, 因為兩方發展上的不同就容易造成誤會和情緒, 爸媽覺得自己很努力教, 可是寶貝總是記不住. 此時, 我們也許可以先想想自己說的話是否夠簡單具體, 讓孩子可以理解?對應寶貝的認知發展, 我們的要求或引導如果是在當下, 讓寶貝在當下情境中坐觀察也許會更有幫助?因此剛剛說的"要乖乖"如果拆解成兩秒鐘之後會面臨的事 "等下過馬路要乖乖牽媽媽的手", 成功機率就會大許多. 你會說, "那不是很累, 我必須要經常性的提醒他接下來要做什麼?“ 的確一開始會很累, 但是在你具體的引導與操作下, 幼兒們就能開始累積你對“乖乖地”的具體期待, 所以一開始的不厭其煩是很重要的!

關於寶貝的衝動行為與偶爾的暴走情緒呢?, 由於寶貝各方面的發展讓他們開始自主地追求自己欲求, 但是由於能力還在成熟中, 因此在自己做的同時, 照顧者常常會觀察到寶貝們的強烈的情感, 如何在引導與教養中幫助寶貝們開始學會認識情緒和自我控制呢?以下是幾個常見的情境:
寶貝因為你不懂他說的話而挫折哭鬧--
定義他的情感, 鼓勵他再試 "媽媽知道你生氣我聽不懂, 媽媽也在學聽懂你的話啊, 你再試一次, 媽媽猜猜看, 好不好?"
寶貝明明想說要卻說成不要而大發雷霆--
定義他的情感, 鼓勵他從做中調整自己的語言 "很急的時候我們會說錯, 沒關係, 不管你剛剛說什麼, 我們來做做看“

寶貝想要的物品無法被替換--例如他不願意接受你給他其他顏色的衣服
1. 定義他的情感, 跟他一起延伸連結 "寶貝真的好喜歡綠色的上衣, 來摸摸它什麼時候會乾, 在它變乾可以穿之前, 來選選第二喜歡的衣服" 或是 “你覺得你的綠色衣服再變乾之前, 會拜託哪一件衣服來讓你變漂亮?”
2. 開始給他兩個選擇, 增加他自主決定的能力, 這兩個選擇是孩子選了哪一個你都可以接受的狀態. 像是給他兩個他喜歡的玩具讓他選一個帶出們; 問他想吃兩種水果的哪一種等等.

寶貝因為爸爸早上要上班而嚎啕大哭--分離焦慮總讓孩子難以承受
1. 定義他的情感, 跟他一起想辦法面對, 例如 “你好傷心爸爸不能在家陪你玩, 爸爸晚上吃飯會回來, 那我們先來想想他回來時你想要他跟你玩什麼?你告訴媽媽, 我把它寫下來給爸爸看“
2. 幫助他除了以情緒表達以外, 還能學習用不同方式處理分離焦慮--讀相關主題的故事書, 幫助孩子坐關於想念這個人事物的相關活動, 例如假扮遊戲, 畫一幅畫等對方回來送給他等等.

當寶貝必須等待時--
定義他的情感, 給他一些可以觀察或是操作的等待方式, 例如等待時間若是五分鐘, 也許可以設定時器, 讓寶貝觀察時間逐漸減少. 若等待時間較短, 可以跟寶貝一起數到五, 看總共要數幾次一到五時間才會到.

寶貝的情感需要被瞭解, 在被瞭解的過程中, 他們逐漸明白情緒不可怕, 原來在有情緒時, 自己還可以做些別的事來處理自己的情緒, 逐漸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這樣的學習是幫助寶貝的自我控制, 也幫助他們學會情緒自我調節. 在每一個回應中, 照顧者在身邊耐心地回應與引導是最重要的, 因為情緒不像其他發展是給與適當地刺激就能成熟的, 它需要大人和孩子一起從共同調節開始培養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