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2, 2015

爸媽在親子關係中帶來的影響 (嬰兒期)

在上飛碟早餐時分享到親子關係和所有關係一樣是雙向的, 不知道對正在帶養嬰幼兒的爸媽們這是否算是個新的概念. 這幾天在不同場合聽到了一些媽媽的談話, 更覺得自己需要好好解釋幫助爸媽瞭解, 即使在早期的親子關係中, 爸媽真的帶了屬於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 自己的生命經驗甚至自己對寶寶行為的解讀, 進入了親子的日常互動, 影響了親子關係.

有個情境是這樣的:兩個媽媽聊著自己的嬰兒, 其中一個說自己寶寶五個半月, 可是經常發出“噗噗”的聲音, 邊噗邊噴口水, 媽媽說, "我跟他說不要噗了, 這樣噴口水很髒, 可是他卻好像很故意, 一直噗個不停." "我們用手指放在他嘴唇上, 禁止他噗, 等手放開, 他卻以為我們在跟他玩, 居然笑得很開心. 好像是故意要氣我一樣, 好煩喔~“ 另一個媽媽說, "對啊, 跟他說不要, 他卻一直重複, 很故意, 像我們家的, 最近開始喜歡一直丟東西, 你幫他檢起來, 他就一直丟, 到最後我就不想幫他撿, 不撿他也不會自己找, 可是會開始出聲抱怨." 於是兩個媽媽一邊分享嬰兒帶來的可愛與感動. 也一邊抱怨起自己的嬰兒, 和嬰兒帶給自己的麻煩.

其實, 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幫寶寶們說一些話, 幫助這些爸媽們瞭解, 寶寶所謂的“故意”或是“抱怨”, 都是爸媽們以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自己的認知來解讀的. 寶寶們在五個月或是六個月大時, 他們的心智真的還沒有成熟到可以“想像爸媽不喜歡什麼, 然後故意去做“. 不過, 指出這一點不是為了要讓爸媽們因為自己的解讀而覺得惱怒或是愧疚, 這樣的澄清只是希望幫助爸媽們看到自己的解讀如何影響自己看待寶寶的行為, 而影響了和寶寶之間的互動. 幫助爸媽們看到真正的寶寶.

我想列舉幾個在第一年, 也就是嬰兒期, 爸媽們最常遇到“寶寶的問題行為”, 來幫助爸媽理解這些行為其實是正常發展的一部份:

1. 每兩三個小時要喝一次奶:寶寶的胃大約和他們的拳頭一樣大, 由於身體許多器官在出生後還在逐漸成熟, 吸收系統也是如此, 因此他們必須少量多餐, 因此需要頻繁餵食真的不是因為像有些爸媽想的是因為寶寶貪心或是貪吃.

2. 有時無法控制自己的音量發出聲音: 寶寶們喜歡聽到自己的聲音, 更喜歡爸媽回應他們發出來的聲音, 就像是跟爸媽對話一般. 有研究顯示6-10個月大的寶寶在嚐試發聲時, 其實是集中模仿學習爸媽的語言中使用的聲音. 因此無須擔心寶寶從此變成大聲公, 如果自己對於寶寶的大音量無法忍受, 可以用一般說話的音量來回應他. 讓他開始模仿你.

3. 無法睡過夜:出生之後的一個月寶寶還在建立日與夜的韻律, 對於出生才幾個月的寶寶來說, 能夠連續睡滿五到六個小時, 就是睡過夜. 如果一切發展正常(這裡指得是照顧環境的健全雨衣附關係的建立), 90%的寶寶在十個月左右幾乎都可以睡過夜, 因此爸媽們可以提醒自己, 在寶寶長長的一生中, 就是開始的這幾個月讓人最辛苦. 但是這個階段一定會過去.

4. 喜歡抓照顧者臉上的眼鏡: 大約在六個月左右, 寶寶們發展了抓取的能力, 於是寶寶們會開始練習這個技能, 這不是他調皮或是故意, 雖然眼鏡突然被抓下來很不方便, 但是爸媽們一定要告訴自己, 他是為了自己在做這樣的練習, 在這個練習裡, 他的動作, 認知或是手眼協調等能力都在精進中.

5. 吃固體食物的表情和反應:有些爸媽會把寶寶嘴巴溢出固體食物這件事解讀為寶寶不喜歡. 其實更有可能的是寶寶正在練習用舌頭攪拌食物, 由於不熟練, 難免會溢出來, 這不一定是他不喜歡. 不過, 當然也是有可能不喜歡. 六個月大的寶寶其實表情已經可以很豐富了. 在這些豐富的表情裡, 你一定讀得出來他喜歡或是不喜歡的樣子.

6. 喜歡玩“我丟你撿”的遊戲: 也是大約在六七個月大在這個時候, 寶寶們喜歡重複地做著丟玩具的動作. 因為在這個過程寶寶在享受自己能夠重複地創造類似的經驗. 雖然對照顧者而言,  一直不斷幫忙撿東西是很困擾的事, 但是這也只是一個過渡的階段. 別擔心, 寶寶們很快就會發明初不同的玩法了.

7. 寶寶會觀察照顧者的表情: 寶寶有了安全依附關係之後, 開始發展初社交參照的能力, 社會參照指得是當他不確定怎麼做的時候, 她會觀察照顧者給他的訊息. 曾經有個研究顯示七八個月, 已經會爬行的寶寶在設計的視覺懸崖下會依照媽媽表情傳達的感情, 例如:焦慮或是鼓勵. 來決定要不要爬行穿越這個視覺懸崖.

8. 堅持持續地發展身體的動作技能: 寶寶會爬行後, 她會動個不停, 因為爬行讓他們有了許多不同的角度與視野, 他們可以自主地探索世界. 這樣的堅持不是因為寶寶不乖或是不聽話, 他們需要大量的練習與刺激讓這些動作技能穩固.

知道這些, 瞭解這些是正常發展的一部份之後, 希望爸媽們能夠用一個客觀地角度來看寶寶們的行為. 希望爸媽們對寶寶的批判可以比較少, 在帶養的過程就能有較多的正向情感. 以一個過來人的角度來分享, 雖然帶養寶寶很疲累, 甚至有時候心情會煩躁, 但是這些時刻稍縱即逝, 再也不會回來. 我想分享去年王文華在親子天下寫下的一段話:

所謂愛,是當你愛的對象給你造成很多不方便時,你還愛他。所謂愛,是一切變得很髒、很亂、很麻煩後,還願意努力。跟一個人在一起,如果都順著自己,那是愛自己。只有當你願意為了對方而犧牲自己時,那才是愛對方。

-摘錄自“王文華, 我不懂愛是什麼“ Dec, 2014--

Saturday, December 5, 2015

和幾個月大的寶寶玩 (遊戲主題之二)

延續十一月初的第一個遊戲主題, 今天想來分享如何在互動與遊戲的當下如何觀察幾個月大的寶寶給的訊息, 希望這些觀察可以幫助爸媽選擇或是調整適當的遊戲時刻. 關於這樣的標題, 我猜想第一個浮現在爸媽腦海裡的就會是"新生寶寶多大時可以開始跟他“玩”?“有些人會說, 寶寶一出生我就開始跟他玩了, 我會在他醒著的時候玩他的小腳腳, 親親他的小手等等. 在寶寶出生的前幾週, 這些撫慰與肌膚相親的碰觸當然是很重要的, 因為那是寶寶接收你的愛的方式. 但是距離這裡要談得“遊戲與互動”還有一點小距離, 因為在這樣的經驗裡, 寶寶比較多是“被爸媽玩”, 他並不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

講到遊戲或是互動, 我們會想到那些基本元素--眼神交流, 臉部表情與肢體語言等等. 因此, 如果要說兩人參與的遊戲的話, 寶寶和我們的眼神交流, 和我們的相視而笑都會是基本的元素. 快的話, 四到六週, 慢一點的話, 約在八週的時候, 寶寶會發展出”社交性微笑“, 在這個微笑裡, 你會清楚地感受到寶寶的注視, 與想要吸引你跟他進一步互動的笑容. 在生命的前兩個月, 遊戲是指注視著你提供給他看得物體, 甚至是你這個照顧者本身, 在你們的相互注視下, 你對他說的話, 唱的歌, 甚至是介紹玩具等等, 都能引發他對你或是對這個世界的高度興趣. 他可能嚐試邊看著你邊發出一些寶寶音, 彷彿釋回應你給他的訊號, 然後表達自己對你的興趣. 希望能夠延續你給他的注意力. 來來回回交換著充滿情感的注視與微笑就是雙方最早的遊戲!

三到六個月大的寶寶對於遊戲更熱中了, 有一部份是因為他們同時在發展肢體的大動作, 因此, 當寶寶能夠轉頭, 能夠踢腳, 能夠翻身, 甚至能夠抓取, 這些姿勢的變換都能帶給他不同的視野, 與不同的肢體感受. 讓他進一步地喜歡跟你的來回互動. 在接下來幾個月的過程中, 你會清楚地觀察到寶寶們對於世界或是遊戲的興趣如何從"注視", 轉換到"觸摸", 然後"抓取"至"口腔". 因此如果要準備玩具, 可以朝這四個方向來思考, 玩具如何提供不同機會讓寶寶注視, 觸摸, 抓取, 然後以放入嘴巴嚐嚐看的方式探索.

許多認真的爸媽會希望趕快給寶寶更多的刺激, 於是忙碌地在寶寶清醒的時候, 給寶寶不同材質的玩具讓他觸摸, 或是重複地和寶寶讀許多寶寶書, 甚至是買一些玩具放在寶寶的腳邊, 讓他踢到時製造聲響等等. 其實, 在這個階段, 任何玩具仍然比不過照顧者本身跟寶寶探索這些玩具時, 手勢與表情傳達的感情來得重要. 爸媽不同的表情變化與有趣或是鼓勵的語氣, 都是吸引寶寶進一步探索的動力. 不過在鼓勵與過度刺激中, 我們還是可以邊觀察寶寶的反應, 邊確保維持互動是雙方都享受在其中的. 在此提供幾個寶寶說“夠了, 我現在不想玩了!“的表達供爸媽們參考:1. 頭轉向別處, 眼神不再跟你接觸; 2.如果在你懷裡被你抱著, 可能邊有情緒邊把身體從你懷裡拉開; 3. 閉上雙眼甚至睡著; 4. 小吵鬧或是大哭; 5. 有時開始打嗝.

寶寶是個獨特的小人, 他活在每個片刻當下自己的感受裡, 或許是他接收感官刺激的能力跟我們不一樣 (有些寶貝對於聲音或是視覺的刺激容易過度敏感), 或許是疲累, 或許是有其他生理需求, 當他表現出不想玩時, 我們會尊重他並且開始安撫他, 請記得在這麼小的年紀, 就連眼神交流, 在他疲累時, 都有可能太緊湊, 因此在他表達不想玩時, 或許可以把他抱在懷裡安撫. 然後等待, 等待他休息夠了, 下一次回來這來來回回的遊戲與互動中. 而當你觀察到這些狀況, 1. 情緒平靜, 眼神注視著你甚至是對你微笑; 2. 舞動他的手腳, 邊看著你 (彷彿表達興奮);3. 轉向你或是對你發出寶寶音等等, 就表示他回來了, 也準備好要再跟你互動了!


Wednesday, December 2, 2015

12/5 已出版新書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0-3歲嬰幼兒心理學“

大家好, 12/5 已出版新書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 博客來與各大書局通路均會販售. 這本書其實比部落格的所有文章都還早完成, 是嬰幼兒心理健康的基礎. 前面七個章節講得是由懷孕到寶寶滿四歲的心理與情緒發展, 後面八到十三章則是從我自己臨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帶養議題來討論, 包括餵養, 睡眠, 焦慮, 學習等等.

當初開部落格是因為在這本書寫完後, 覺得可以就一些特殊的議題, 從國外新知中學習, 因此延續了書寫. 不過非常推薦先讀這本書, 再來就自己的需求選擇部落格的相關文章閱讀. 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