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 2014

映射式的帶養3--思考的角度 (posted on Sept 15)

在帶養寶貝的困難中,爸媽習慣看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去看到讓自己驚訝,和自己預期不同的呈現,在帶養的挑戰裡,爸媽會說「我的孩子都不吃飯」,或是「我的孩子都不睡覺」等等,但是事實上,孩子的行為只是反應著他們內心的意圖,情感,幻想或是渴望。由於沒有足夠的溝通技巧與智慧累積,幼兒們無法清楚表達這些心智狀態,清楚的定義或是表達都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孩子必須要先有被了解的經驗,也就是說在被理解的過程中,藉由爸媽的回應,孩子學習到原來自己的內在狀態是如此這般。因此聚焦在行為上的思考角度只能映射出孩子身體動作上的位置 (physical stance),不能真正幫助爸媽建立對孩子內在的理解。

當然沒有任何爸媽可以一開始就和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默契,映射式思考的培養需要爸媽臆想 (wondering) 孩子內在經歷的是甚麼...

有沒有可能他怕黑,所以不肯去睡覺?
有沒有可能他不想離開你,所以不肯去睡覺?
有沒有可能這個晚上太快樂了,所以捨不得去睡覺?
有沒有可能他就是不覺得累,所以真的睡不著?
依照你對他的了解,這些問題可以不斷延伸下去....

但是接下來不是期待寶貝回答我們是或不是,他們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渴望是甚麼才會有這些行為反應,爸媽們要做的是根據這些臆想來調整和寶貝的互動,一邊觀察寶貝們的反應來加以確認自己的臆想是對的,是寶貝們需要的。

若可能是怕黑,或許留一盞小燈試試看他的反應如何...
若他不想離開你,跟他選擇明天一大早醒來時可以做的活動,把玩具放在床頭當做約定...
太快樂了所以不想睡,可以選擇可以逐漸安靜下來的活動幫他調節他的瘋狂興奮...
不夠累,明天下午出去跑一跑,消耗多一點體力...

想孩子的內在正在經歷甚麼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這樣的思考幫助我們理解孩子怎麼了,幫助我們建立當爸媽的直覺--當你猜得夠多,累積了夠多成功經驗,你會對自己的帶養越來越有自信,因為你開始覺得你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也會因為你越來越懂他,在情感上感覺安穩,越不需要用奇怪的行為來表達他內在的渴望。


思考孩子在行為下要告訴我們甚麼,當我們發現自己扯著喉嚨不斷地針對同一個行為規範喊叫時,那其實是孩子在告訴我們「我沒有被你理解」,於是我們會再度回到臆測的角度和孩子一起探索他們的內心世界,在這樣的練習中建立自己映射式帶養的能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