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 2014

媽媽們在帶養上必須面臨的選擇

寶寶滿月了,眼看產假要用完了,到底要全職回去上班,兼職或是全職在家帶寶寶,相信是大多數的媽媽都掙扎過的難題。John Bowlby在六零年代提出依附理論時,建議全職媽媽是培養心理健康寶寶的最好選擇,他的提議遭受當時正新興的女性主義嚴正的批評,從那時候開始,to be or not to be,成為媽媽們心中不斷的掙扎。Mary Ainsworth這位將依附理論以實驗的方式加以驗證,最後成為依附理論最佳倡導著的學者,認為時代在改變,工作是女性自我認同的一部分,以社會的角度來看的確很難評斷哪一個選擇是能讓這個女性在社會中貢獻出最大的價值。但是,當育兒這件事涉入太多的自我犧牲的感受,對依附關係的建立就不見得是件好事。可是,她也提到,如果每一天媽媽都工作十小時一上,要培養對寶寶情感需求能夠敏感並且及時回應並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因為所有的親密關係都一樣,都需要花時間去互相認識,互相了解,感情的建立才能深厚。

對於經濟上只要節省一點就過得去,有自由可以選擇要不要回去工作的媽媽們,如何平衡帶養與自我實現真是個大哉問!離開了去工作,回來和孩子見面時常感覺愧疚,變得只想要盡量補償,容易影響親子之間的互動。不離開孩子二十四小時陪在旁邊,常會面對自己是否會與社會脫節,自己是否會喜歡繼續下去的懷疑。有些和我工作的全職媽媽甚至跟我分享她們每周都期待來見我,因為這是他們唯一能有成人對談的機會(想想這句話的背後有多少的心酸和孤獨)。

就業環境是需要改變,如果我們的社會可以創造更多兩個媽媽分享一個工作的機會,也許媽媽們不用在這樣的掙扎中選擇全有或全無,然後感到遺憾。這不是不可能,我的孩子在加州就學時就有兩個班導師,因為這兩個老師都有幼兒在家,他們想要陪伴孩子但也想要留在專業裡,因此選擇了和另外一位老師分享工作,當然這個過程裡牽涉許多行政上的成本,但是學校成功地把好老師留下來了,她們顯得很快樂,她們的孩子也因為媽媽們快樂而享受到良好的親子互動!

但是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事實上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而且每個家庭的需求都不一樣--依附關係需要花時間來建立,但是若媽媽在全心帶養下不快樂,對安全依附的建立也會有阻礙。當大環境還沒有調整覺知,讓更多的兼職機會出現前,可以看到有的全職媽媽在網路上開創自己的新事業,有的媽媽轉而找兼職或是約聘的工作等等,這些都可能是認可愛孩子與自我實現一樣重要,而嚐試兩者皆得的狀況。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家帶養兩個孩子五年,但其實也是選擇了周末的兼職去演講與做專業訓練,讓自己可以多多少少留在專業裡,待日後孩子上小學穩定後恢復全職。在這個過程裡,重點是自己如何調配時間和精力,不要讓自己太累,告訴自己你正在盡力,盡力做到一個對你自己好,對寶寶和全家都好的妥協。

不管媽媽們如何選擇,我會建議有一兩個自己可以信任,孩子也可以信任的長輩或是其他照顧者形成一個支持的網絡,全職媽媽會有彈性疲乏的時候,兼職或工作的媽媽可能會有工作上的突發狀況,甚至是幼兒園有可能會因腸病毒停課一周。若在這些當下,寶寶們可以由他們熟悉的一位親人或照顧者暫時照顧讓,會對爸媽們有很大的幫助。不要小看育兒過程中的支持系統,很多時候,這些人的支持與幫助是讓爸媽情緒穩定的要素,也間接促成了寶寶的心理健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