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 2014

寶寶依附關係與行為呈現

在我們的身旁時,安全依附的寶寶喜歡探索與經驗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會把許多東西放入嘴巴,用口腔來體驗物體,認識物體。安全依附的寶寶在和爸媽分離的時候會大聲哭或抗議,這是寶寶用哭來告訴我們他不想要我們離開,他害怕我們不會回來。當然,如之前的文章所說,足夠好的爸媽不是永遠必須滿足孩子需求的爸媽,因此我們一定會有必須離開他們的時候。安全依附的寶寶在我們回來的時候,是會很高興的歡迎我們或是小小地抱怨一下就回到之前沒有分離前的親密狀態。因為在他們心中已經形成一個深刻的心象:爸媽是愛我的,他們一定會回來,我相信他們。這樣的安全感讓他們可以度過分離時的焦慮與擔心。

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中產階級的家庭約有百分之十的寶寶發展出矛盾型依附型態 (Ambivalent attachment)。這些寶寶由於爸媽日常對他的反應不一致:他經驗有時候他大哭可以要到自己渴望的關愛,有時候不行,因此他對於如何讓爸媽留在身邊,給他持續的關愛有非常高的需求,和爸媽分開的時候像世界末日來臨,容易嚎啕大哭,無法相信爸媽會回來,因為之前時有回應,時沒有,讓他們無法建立信任感。當爸媽回來時,對爸媽這些又愛又恨的情緒,龐大洶湧的情緒很難被安撫。親子關係容易緊張無法順暢。

在美國,約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寶寶呈現迴避型依附關係 (Avoidant Attachment),或許爸媽腦中被其他事佔據只記得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或是爸媽本身在自己原生家庭的帶養經驗裡也是被忽略,因此不知道如何和寶寶互動。總而言之,迴避型依附的寶寶由於沒有接受到足夠持續的關愛,因此常感到憤怒,他們會開始覺得「我不需要你」,而把世界推開,表現出獨立的樣子。在分離的時候,迴避依附型的寶寶對分離沒有太大反應,對爸媽的回來也沒有太大的情緒回應。當然有的爸媽會說太好了,孩子這麼小就這麼獨立很棒!但是,嬰幼兒需要完全獨立嗎?兩三歲的孩子就知道如何處理所有的困難嗎?這是成人的幻想!這不是孩子特別優越,這反而是親子關係的警訊。從小無法親密的代價就是以後很難親近得起來,對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彼此不了解也很難親近,是件多麼可惜的事!

這些不同依附型態深深影響了孩子跟這個世界的互動,甚至影響日後他們如何進入親密關係,好消息是,當我們由分離與重聚時寶寶的依附反應來思考自己給的愛是否充足,是否一致時,我要分享,慢慢調整可以帶來改變,因為情感是流動的,在孩子這麼小的時候調整自己的關愛照顧,讓孩子經驗到一致與足夠,孩子的依附情感裡,就能經驗到安全是甚麼樣子。不要強烈要求另一半改變,因為也許他的行為有他生長的困難經驗,我想更重要的是由自己做起,自己檢視自己和寶寶的依附關係。雖然,也許爸媽其中只有一個人能做到安全的依附,但是對孩子而言,那就是一個重要的經驗,絕對能夠幫助他往心理健康發展的路上邁進!


Karen R. (1994) Becoming attached: First relationship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capacity to lo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