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6, 2014

寶寶二分法的情緒體驗

為什麼寶寶的情緒可以來得快去得快?為什麼有時候他可以甜的像蜜,有時候卻歡起來讓我們不敢領教?這些大哭大笑的情緒起伏裡,寶寶的內在到底發生了甚麼事讓他們可以有這些強烈的情緒?

從客體關係的理論來看,媽媽或是主要照顧者成為第一個和寶寶連結的客體,在這個關係裡,學者們認為寶寶們在被餵養的當下經驗到好的客體和壞的客體,也就是說當寶寶很餓,媽媽的乳房出現時,寶寶從吸吮的滿足經驗到這是一個好的客體,當他們還想喝但是媽媽把乳房撤離時,這個客體就成了壞的客體,於是寶寶在每個時刻下經驗到好或壞,兩極地以自己是否被滿足的出發點來感受互動下的情感,生存下來的法則是累積好的經驗,消滅壞的經驗,許多的心理機制逐漸成形,例如對壞客體的攻擊與對攻擊後的罪惡與恐懼等等。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情感和認知常常相互影響,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幫助我們的情感導向趨近與退縮兩種,由於趨近通常指得是趨近自己渴望目標的正向情感,而退縮指得是恐懼的情感。寶寶的情感通常也為這兩種導向驅使。Davidson和另外兩位學者提到情緒之所以形成問題是因為內容與調節能力上,內容指得是在恰當時刻表達恰當情感,而調節通常指得是如何讓情緒回覆到平穩的狀態 (Davidson, Jackson & Kalin, 2000)。

這些知識如何幫助爸媽理解寶寶的情感?
1.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寶寶們在每個當下主觀的經驗裡有著兩極的感受。因此寶寶對當下情境的反應有可能很極端。
2. 趨近或是退縮都是健康的,爸媽的如何將趨近和退縮的當下經驗映射給寶寶是很重要的。
3. 寶寶直接的情緒表達是因為他還無法在情境下恰當的表達方式。調節與在恰當的時刻表達情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爸媽該如何做呢?首先爸媽需要幫助寶寶定義自己的感覺,這包括以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例如表情和手勢,來幫助寶寶理解自己經歷的情感。寶寶必須先知道他們的情感。才能開始以爸媽示範的情感表達為基礎,逐漸學會何時何地與何種方式來表達。

Davidson, Jackson & Kalin (2000) Emotion, Plasticity, Context, and Regulation:
Perspectives From Affective Neurosci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26, No. 6, 890-90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