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7, 2014

寶貝對爸媽的情緒與挫折容忍的培養

今天在臉書上看到一個好友說幫幼稚園的女兒剪瀏海,結果剪得太短,照完鏡子後女兒嚎啕大哭了半小時,讓她感覺非常愧疚,於是,構想這篇文章的主軸就出來了。因為每天在親子結伴的路上,我們都會面臨孩子對我們的挫折,有的孩子甚至會攻擊(這是另外一篇主題)。因此,這個狀態很值得我們想想可以怎麼處理。

寶寶是個小小人,即使和我們在同一個情境裡,他的感受和我們的可能不一樣,因為感受和認知的理解會相互影響,角色不同,情感經驗也會不同。如果你記得前面足夠好爸媽的概念,你就會知道這篇文章的重點絕對不會放在做對每一件事,而是在每一個當下努力地感受,調整與因應。換言之,我認為真正的親職教育會在這些衝突時突顯出價值,因為在他的情緒裡你在嚐試了解他怎麼了,在被他引發出來的自己的情緒裡,你在嚐試調整更恰當的做法,讓兩個人還是夠繼續相愛。

許多文章在提及上述的挫折情境時,強調同理寶貝的挫折,這是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映射式的講法可以是「你很生氣因為媽媽把頭髮剪得太短了,你覺得自己看起來很醜。媽媽很抱歉,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好不好?」我認為除了同理孩子以外,還有件重要的事是讓寶貝了解你的意圖,雖然他很傷心,但是你本來的意圖是好的,是想幫助他的,所以讓他了解你的意圖很重要。但是這個理解要如何做得到呢?非常有趣的是,這個理解會來自於你接下來如何處理這個情境。在成人世界裡,在犯錯時,我們會詢問對方自己可以彌補些甚麼,而對於口語能力還沒有成熟的寶貝,我們會帶著他經驗彌補的過程。

1.如果爸媽因為寶貝發脾氣,讓自己也生氣了,不管是對他兇或是不理他,他的情感無法被你包容。在自己的挫折與面對你新的生氣時,因為孩子還是在非黑即白的世界裡,他容易會認為剪壞頭髮是個「惡意」,而他抗議的結果是被你「攻擊」或是「遺棄」。當然每個人對寶貝哭鬧得忍受度不同,如果真得快要超過你的極限,你還是要把他放下告訴他你需要幾分鐘喘口氣再回來面對。

2. 比較涵蓋心理健康的做法會是跟他一起面對他的失望與生氣。我們不採用轉移注意力的做法,因為那無法映射寶貝內在的情緒需求,我們讓他經驗到我們願意跟他一起在情緒的風暴裡,慢慢地帶著他走出來。

你會跟他一起想辦法補救。你會幫他定義出清楚的問題─問題不是無法補救的剪太短,問題是他不喜歡自己看起來像這樣,這個定義一出來,我們馬上可以鬆一口氣,因為解決不會是讓頭髮馬上長回去,解決反而會是在我們可以做一些甚麼事讓他比較喜歡他看起來的樣子,例如夾夾子,戴帽子,或是找套漂亮的衣服,每天努力祈禱或是吃芝麻幫助頭髮長快一點等等,孩子從你嚐試跟他一起解決的過程裡可以理解你到原本的好意圖,因為你延續了好意圖,跟他一起面對他的問題。除此之外,孩子還在嚐試的過程中學習下次可以怎麼面對。在這些選擇中,你還幫助孩子重新感覺自己對這個情況可以有點控制,能夠有選擇讓他不再感覺無助與不知所措。

一起想辦法補救時,你和他一起經歷的過程引導他理解一件事:即使盡力也不見得能盡如人意,但是他總會有你跟他一起想辦法,這不會是世界末日,這些可怕的感覺會過去。在發展心理學裡你幫他培養的學理名詞叫「情緒挫折容忍度(resiliency)」,這是任何學校生活或團體難以教導的事,因為這需要一對一細膩的互動才有辦法慢慢培養出來的,情緒挫折容忍度的培養幫助孩子面對日後抽象複雜的社交挑戰,是孩子成長的一大功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