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 2015

 幼兒與爸媽之間的分離

因為最近被詢問了家裡幼兒的分離焦慮如何處理,因此決定先把遊戲的主題擱在一旁,來寫這一篇文章。在今年五月份,我即將出版的嬰幼兒心理的教養書裡有一個章節探討分離焦慮,從簡單介紹溫尼考特的理論幫助爸媽想如何適合的方式來幫助嬰幼兒面對循序漸進的分離。分離是兩三歲幼兒最重要的心理與情感發展任務,如果可以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培養和爸媽分離的能力,對於內在自我感的形成與日後的獨立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反之,如果分離的過程充滿龐大的焦慮,而這些負面的感覺不能被照顧者涵容,進入共同調節, 幼兒們便帶著這樣的焦慮,影響他和世界的關係與互動。

分離到底是如何發生呢?我想要提一部份馬勒的理論來幫助爸媽理解在不同發展階段,嬰幼兒怎麼開始和爸媽分離?馬勒認為分離指得是在發展中嬰幼兒的心智開始能夠區分自己和爸媽,個體化指得是嬰幼兒的自我開始發展,他的智能發展幫助他開始建立認同,在分離個體化的階段中分三個階段:

1. 第一個階段叫做“區別” (Differentiation), 指得是五到九個月的嬰幼兒開始察覺到周遭與自己的興趣,媽媽成為一個參照的方向與指標,寶寶會在探索新東西時再看一下, 這個checking back 的當下, 寶寶區別爸媽和自己擁有兩個心智。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因為工作關係必須離開他七八個月的寶寶,她說當她回家時,她的寶寶一直盯著她看,彷彿不希望她再離開。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表示在這個分離個體化的階段,寶寶開始覺查到媽媽和我各自心智的不同。

在這個階段裡, 我們希望爸媽在寶寶的安全範圍內陪伴他一起互動, 由於動作還不是非常穩固, 這個安全範圍建議照顧者或爸媽就在手臂內可以反應的距離和寶寶互動, 或是讓寶寶坐在自己腿上, 這樣寶寶在探索下會覺得安全。

2. 第二個階段是“練習” (Practicing), 指得是9到16個月的嬰幼兒因為動作技能的獲得可以開始探索他的生活周遭,這是第一個真正分離的階段, 但是馬勒認為在和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在一起時,嬰幼兒還是感覺雙方是一體的。這些動作上的分離經驗開始幫助寶寶體驗到在分離時興奮與害怕的情感同時存在, 他正在練習跟爸媽短暫的分開,這裡指得是肢體上的分開。

在這個階段, 我們希望爸媽可以理解與支持幼兒的分離與探索需求, 那些可以允許嬰幼兒分離去盡情探索但是又可以在寶寶視線可及讓他感覺安全的爸媽, 可以幫助寶寶在分離的過程感到安全平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在互動中, 嬰兒由於探索行為觸及到安全的議題會開始面臨爸媽的限制,於是情感上特別容易經驗到挫折,在這個階段裡, 如果爸媽兩個人能夠共同帶養ㄓㄜ與規範這個寶貝將有助於寶寶在分離經驗中有更豐富的情緒體驗,也比較能夠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馬勒認為這個階段是嬰兒自我“孵化”的階段, 嬰兒們第一次瞭解自己的自我並不和媽媽的自我連結在一起。

3. 第三個階段是“再趨近” (Reapproachment),15個月以上的幼兒以語言與更多的肢體動作經驗到更多和主要照顧者的分離,這個時候,幼兒理解到肢體的分離和心靈的分離有關連,在這個階段, 幼兒的世界充滿新奇與挑戰, 他們的情緒也隨著這些日常體驗而激發,因此, 幼兒們在某些時刻反而容易再度趨近媽媽,包括想和媽媽分享自己的發現,分離的時候需要照顧者在他的視線範圍內等等 (有些幼兒甚至無法允許媽媽上廁所關門),爸媽們需要記住這些分離經驗所帶來的強烈情緒或是黏人的行為都只是階段性的 如果爸媽可以用溫柔又堅定的一致反應來涵容孩子的強烈情緒, 包括理解, 同理等方式可以幫助幼兒們整合自己內在的衝突,讓他們慢慢地在和照顧者的關係中建立起屬於於自己的認同,因此理解幼兒們的分離有這樣的階段對於親職的因應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瞭解分離的不同進程, 我們也理解了爸媽和主要照顧者依照這三個階段嬰幼兒需求的不同, 而會做的細微調整, 下一篇文章希望預備爸媽面對再趨近階段時幼兒常有的情緒起伏, 應該思考的處理方式做討論。

Mahler, M.S. (1974). Symbiosis and Individuation-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 Psychoanal. St Child, 29:89-10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