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5, 2015

培養心理健康的帶養--處理分離焦慮

上一篇文章提到嬰幼兒在面對和爸媽的分離時,心理上會經歷的發展階段,相信很多爸媽接下來會很希望我們來談談如何幫助幼兒面對這些不同的階段,在日常層面中,這些問題可能包括: 寶貝害怕新事物,怎麼辦? 從自己照顧到送寶貝去上學時,該如何幫助寶寶分離?早上送寶貝上幼幼班時,他總是一直哭鬧怎麼辦?分離焦慮到底該如何處理才好?我想在這一篇文章挑選一個較常遇到的狀況來思考:早上送寶貝上幼幼班或小班時,寶貝有很強烈的分離焦慮,該怎麼辦?

許多幼稚園老師常常建議爸媽趕快離開,看不到爸媽寶貝哭一下自己慢慢就會好了,如果十八相送,反而會延長寶貝的大哭,一點幫助也沒有,有些老師甚至會建議爸媽偷偷離開,不需要道別等等,這些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影響嗎?事實上,如果從長期的時間來看,這樣的失落在你們的親子關係裡只佔一小部份,因為孩子最終會明白當你來接他時,你還是像離開前一樣愛他,所以不會造成太大難以撫平的“創傷”,但是,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寶貝們可以帶著平穩的情緒進入新的一天呢?

我想要提溫尼考特(D. D. Winnicott)談到獨立分離時所說的“過渡性空間”與“過渡性客體”,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不用理論來解釋,我想用史奴比漫畫裡那個帶著毛毯的小男孩來解釋會用更容易瞭解,毛毯就是孩子的過渡性客體,在這個客體上,孩子有絕對的控制,他可以發狂地愛也可以盡情地攻擊,同時,毛毯也提供他一個熟悉的安全感,它溫暖柔軟就像和爸媽在一起一樣,因此當他感到焦慮時,毛毯的觸感可以讓他在內在握持住自己的依附對象,換言之,毛毯提供了一個象徵式的意義,幫助孩子把握住自己爸媽提供的安全感。讓他們可以在情緒最被攪亂時調節自己的情感。

所以爸媽該怎麼做呢?我認為循序漸進與運用象徵式地過渡性客體會很有幫助,循序漸進的分離包括在上幼稚園前先有一些分離經驗,例如上親子課程,媽媽把寶寶托給親人照顧放假兩小時等等,這些都是所謂的小小的分離,我們會觀察寶寶的反應來決定是否這是寶寶可以承受的劑量,如果寶寶無法承受,你要允許他們一直不斷地“再趨近”,直到他們覺得分離還是安全為止(他們不會因為跟你分離就失去你)。

象徵式的過渡性客體是什麼意思呢?我想舉自己嘗試的例子來和大家分享,由於我自己在家帶養兩個嬰幼兒,因此在開始送孩子上幼稚園時,孩子也經歷了一段的分離焦慮,我的做法是每一次都和孩子好好地道別,詢問他們最後抱抱時想要數到20還是50(讓他們做選擇,他們比較有控制的感覺),抱完放下孩子開始哭時,我會慎重地拿出一張自己的名片,對他們說 “這是媽媽很重要的東西,請你幫我保管,你可以把它放在口袋裡,想念媽媽時就拿出來看一看,下午我來接你的時候,你要還給我,好嗎?“ 然後將寶貝交給老師。這個媽媽托付的名片變成了一個過渡性客體,當然媽媽準時來接他們是很重要的事。記得我的孩子有次告訴我,”媽媽,中午我好想念你的時候,我就把手放在口袋一直摸“車票“ (我的名片)”,這個客體提供了一個憑藉,讓他可以因為觸摸得到暫時壓抑自己的焦慮。經過一段時間後 (每個孩子需要的時間長短不一樣),孩子學到慢慢調節自己的焦慮,當我再提議給名片時,寶貝自己說不需要了,最後是每天快樂地上學去。

在這兩個做法之下,我還建議預備孩子的情感。在上學的路上我會告訴他們等一下會發生的分離,告訴他們我知道這對他們有多困難,他們做過什麼努力來幫助自己(哪天哭得比較短,後來跟朋友玩什麼),告訴他們我會期帶來接他們回家,預備即將面對的分離,好處是寶貝開始在腦海中預演這些情境,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可以幫助寶貝們做心理的預備,當你映射給他們你明白這樣的分離很困難,但是你們一起努力面對時,你會發現寶貝的分離焦慮逐漸減低,終於可以快樂順利地進入團體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