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14

寶寶第二年之後的睡眠與發展

在滿一歲之後,寶寶越來越像一個幼兒了,白天的時間他會忙碌地探索著世界,在所有經驗得新奇與刺激中,寶寶開始容易抗拒午覺,出現所謂捨不得去睡的狀況。有經驗的爸媽們都知道,此時如果順應寶寶的渴望繼續讓他玩下去,結果就是下午時他會因為過於疲倦而大吵大鬧,或是當他過於疲倦而睡了一個很長的午覺到傍晚六七點,又影響到他晚上就寢的時間,所以最好的建議就是盡量將外出的事情安排在他不需要睡午覺的時候。

帶養嬰幼兒的辛苦是必須將他們的時間表與他們的需求擺在我們自己的之前。寶寶需要的環境看似簡單--固定的秩序與一致的常規。但是在這裡面有著許多爸媽的牽就與禮讓,這需要兩個人都有這樣的共識,一但爸媽一方有一個是很自我為中心的狀況,另一個便容易心力交瘁,在我的工作裡,因為對寶寶照顧的看法與做法不一,有些家庭甚至會面臨離婚的嚴峻考驗。

所以第二年的寶寶在睡眠上和第一年有甚麼不同呢? 當然總時數是依照孩子的需求而有不同,剛剛談到雖然還不是完全會表達,他可能會有情感式的想法--太好玩了不想去睡。除此之外,白天的經歷對於他的順利入睡,會有相互影響,換句話說,爸媽會發現白天越豐富刺激,寶寶可能會因為過於疲倦很快熟睡,也有可能被這些緊湊的情感影響而睡不安穩,因此爸媽會開始觀察到寶貝的情感經歷會影響他們睡眠的品質。事實上是接下來的幾年,寶寶的睡眠都可能被情緒所影響--對分離的焦慮,在想像中的恐懼,經驗新事物的亢奮,甚至是學會新技能的狂喜等等,這些都會開始變成影響寶貝能不能安然入睡或是能不能熟睡的原因。

所以我們應該盡量避免讓寶寶有這些情緒起伏是嗎? 當然不是。這些強烈情感伴隨著他每日的體驗和學習,是自然而來的。所以對於寶貝強烈情感對睡眠的影響,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維持一個入睡的常規是最好的辦法就是養成睡眠的好習慣,就像成人生活中需要新奇與熟悉的元素,寶貝生活中熟悉的元素就會是爸媽的一致的帶養與常規,建議好習慣養成如下:

1. 每天晚上都在同一個時間就寢,相差的時間不要多於半小時,讓寶貝的身體可以開始建立屬於自己身體的生理時鐘。

2. 睡眠環境的布置盡量朝幫助生理機能運作為主,例如只留一點微暗小燈,讓大腦的退黑激素可以充分發揮功效。

3. 睡前做幾件固定較靜態的事,例如收玩具(幫玩具回家睡覺),刷刷牙,媽媽講一個故事等等,對一歲以上的幼兒來說,這些固定的活動可以在他心中累積一定的安全感,因為在做一件事時他可以預期接下來會另一件事,於是對於最後的睡覺與和你分離,他比較能接受。

學齡前的寶貝們對於睡覺可能有自己的意見--他不想睡,還想喝水,害怕魔鬼,或是強烈要求你一定要一直陪在旁邊,對於這些要求爸媽應該怎麼處理呢? 以我自己的經驗加上所學的理論,我會建議以孩子可以承受的範圍給他小小的改變與挑戰,例如誠實告訴他說媽媽還有五件家事沒做完,可是媽媽知道你很害怕,所以今天媽媽會陪伴你到你熟睡為止,可是接下來幾個星期我們要來學怎麼不害怕,於是你會跟孩子討論害怕時可以怎麼辦,另外跟他一起訂一個學習目標: 媽媽陪你一個星期後媽媽希望你選一天自己試著睡看看,你可以自己決定是哪一天等等。當睡眠問題變成一個分離焦慮的問題時,爸媽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面對這個情感,而不是單純地看到寶貝外顯行為的睡眠問題。唯有寶貝感覺安全,他們才會願意放手去睡,第二天還給你一個開心好心情的自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