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8, 2015

觀察自己是否給了12-18個月寶寶足夠的愛

12-18個月寶寶跟半年前相比, 最大的不同就是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而且會用肢體語言表達. 從認知發展中, 我們知道寶寶對於”我“和”他人“心智的區分在滿一歲前就已經由分享式注意力(例如pointing)和社交參照 (遇到陌生情境轉頭看看媽媽的表情, 從媽媽表情偵測是否危險或安全再進行探索)等這些萌芽的能力中佐證, 換句話說, 滿一歲前, 寶寶已經很清楚有“我想要”的渴望, 雖然他還不知道如何用語言和世界溝通. 但是他會用行動表達, 例如搖頭表示不要, 用手指指著物體顯示”自己希望得到“, 把東西推開表達”不要“或是”這個不對“等等.

一歲到一歲半的寶寶懂得我們說的話比我們想像的多, 尤其是一個步驟或是兩個步驟的指令. 到一歲半時, 有的寶寶甚至可以接受到三個步驟的邀請. 記得我的孩子約一歲一個月時, 有一次洗澡時我讓他坐在澡盆裡, 然後好奇地詢問他說“你可不可以把屁屁抬起來讓媽媽洗一下呢?”想不到他聽完, 真的就自己抓著澡盆的邊緣把身體抬起來讓我幫他洗. 我記得自己非常非常地驚奇, 因為寶寶聽完不像大人有回答“好”或是點點頭. 但是他接下來做的事完全是回應我的指令, 因此在寫到這段時, 讓我想起自己在經歷過這個前語言的發展時, 觀察到孩子如何已經有能力用行動, 可愛地回應爸媽一兩個步驟的邀請.

這個年紀的寶貝的衝動性也是很顯著的, 在這個半年當中, 孩子的粗大動作能力會有許多的進步, 自己走動甚至是可以跑好幾步, 身體的移動比以前自由許多, 因此很多時候在公眾場合我們會看到爸媽對著一歲半左右的幼兒喊著“不要碰”“不要跑”等等. 其實, 寶貝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控制自己的衝動性 (當爸媽說不能做什麼時, 孩子其實不知道那“可以”做什麼來宣洩自己的衝動). 所以Healthy Minds建議爸媽們少用“不要”的指令, 反之, 可以多想一個步驟來引導孩子, 例如與其說“不要跑”, 爸媽們可以試著對孩子說“慢慢走”. 或是當孩子吵著要玩遙控器時, 在他情緒平穩時邀請他幫你開關幾個按鈕等等. 總之, 當爸媽發現自己整天都在說“不行”時, 可以化點時間好好想想可以如何引導寶貝.

那在這個階段, 爸媽們要問些什麼問題來自我觀察來評估自己是否瞭解寶寶, 是否花足夠的時間, 給了寶寶足夠的愛呢?

1. 寶寶如何和世界溝通?包括溝通他的感情和他的想法?
2. 寶寶對於用動作探索世界有何偏好嗎?他偏好以粗大動作來經驗世界(許多大肢體的活動)還是以精細動作來經驗世界(許多手部活動, 例如堆疊或組合等等)
3. 依照這樣的觀察, 爸媽通常如何和寶貝互動呢?結合他偏好的大動作或是精細動作呢?你們最享受一起玩什麼樣的遊戲呢?
4. 他喜歡假扮遊戲嗎?他最有興趣假扮些什麼樣的主題呢?
5. 寶貝的活動量多寡如何影響你們之間的依附關係呢?(例如活動量高的孩子有個安靜內向的媽媽, 比起另一個精力充沛的媽媽和她活動量高的孩子, 前一組親子帶養就顯得有挑戰性)

在這個忙碌的年齡裡, 有許多爸媽可以陪伴或是共同經歷的事--例如:跟寶貝一起讀故事書, 跟寶貝一起嚐試爬樓梯, 跟寶貝一起玩或假裝講玩具手機等等, 這些時刻裡的注目相視, 溫暖微笑, 都是除了那些吃喝拉睡的基本照顧以外, 爸媽可以傳達愛給寶貝的最好時刻.

請記得一定會有爸媽猜錯寶貝意思而讓雙方感覺挫折的時候, 一定會有那些又好氣又好笑的時刻, 也一定會有疲累但還是必須耐著性子的時刻, 但是, 這些都是值得的. 因為這些時刻, 才能反覆地銘刻著你們之間的親子之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