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5, 2015

爸媽離婚與嬰幼兒心理發展

雖然這個標題可能只適合特定的爸媽, 但是在一開始決定寫部落格時, 我就想寫帶養孩子可能面臨的疑難雜症, 以及不同家庭結構或文化下可能面臨的帶養議題. 剛好週一參加了一個新的工作團體, 談得是離婚對孩子影響的議題, 於是給了我寫這篇文章的觸發.

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這個題目的直覺是不需要太擔心, 因為感覺嬰幼兒腦部發展還不成熟, 他們日後不會記得. 所以好像只要確保孩子的日常照顧差不多, 應該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 這樣的答案其實只對了一半. 的確, 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是逐漸成熟的, 在生命的頭幾個月, 寶寶甚至尚未瞭解從眼前移走的東西還是存在 (物體衡存的概念) . 他們的感知是很當下的. 因此對於離婚這樣抽象的概念是無從理解. 影響的是他們的照顧者與生長環境.

例如:在寶寶八個月以後, 當他開始進入陌生人焦慮--任何陌生人要靠近他都可能感到恐懼而大哭. 因為他從依附關係中學會如何區辨親疏遠近. 如果爸媽在這段時間分居, 孩子如果只跟爸爸住, 過一陣子之後看到許久不見的媽媽可能會因為太陌生了而害怕大哭. 此時, 媽媽可能主觀解釋孩子的行為, 感覺孩子這樣的反應讓自己很受傷, 甚至, 旁觀的人會評論認為孩子不愛這個媽媽. 但這是因為發展上的影響, 寶寶的反應才會如此劇烈.

在離婚的議題下, 我想要談得是寶寶的日常照顧. 因為孩子的情緒和主要照顧者的情緒習習相關, 換句話說, 除非這個離婚是平順地在發展, 成人的情緒保持平穩. 日常照顧才會真的有可能差不多. 但是, 大部份離婚的過程都是好一陣子的掙扎. 在較緊湊的個案裡, 夫妻雙方甚至是怒目相視或有嚴重衝突的. 因此, 當主要照顧者是剩爸媽其中一人時, 這個人要來來回回承受許多自己情感上的掙扎與壓力的摧折, 還要努力回應寶寶眾多的需求, 這些被擠壓的衝突情感一定會以肢體語言傳達給寶寶. 例如當我們憤怒時, 抱起寶寶時不自覺地會比較粗魯或是突然. 因此當這樣的狀況隨著夫妻關係品質的惡化越來越多時, 日常照顧傳達的感覺變了. 影響心理成長的帶養環境也隨之改變. 寶寶不再感到安穩或安全.

面對離婚的議題, 如果爸媽雙方為孩子著想. 雙方在離婚後允許對方輪流參與孩子的成長. 雖然很遺憾地, 不可能共同參與, 但是在分別參與裡讓孩子可以擁有爸媽雙方的愛, 孩子的安全感最能穩固建立!然而, 前提是爸媽雙方的心理夠成熟, 能尊重他人的界限. 不然即使雙方輪流照顧, 但是在孩子面前不斷講對方的壞話, 甚至強迫孩子要選邊站, 對於創造孩子的安全感不但沒有幫助, 反而容易造成他情感經驗的衝擊與困惑 (爸爸說媽媽壞, 可是我跟媽媽見面的時候, 媽媽很疼我) . 這些內在混亂的情感經驗都容易影響他心理健康. 請記得提醒自己允許在面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 孩子的情感經歷可以和自己不同 (他無需像自己一樣討厭前夫, 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同)

如果你的寶貝已經兩三歲了, 他會開始用簡單語言來表達他的想法或感受. 當照顧者只剩一個人時, 有時他可能會好奇問另外一個人在哪裡, 類似以下這樣的答案可以讓他理清界限, 強調你可以給予的. 讓他的安全感不至於動搖:

"因為爸爸跟我已經決定不要住在一起. 所以我不知道爸爸現在在哪裡. 不過,爸爸不跟我們住不是你的錯.”
“如果你想知道, 下次爸爸來接你的時候我們問他現在住在哪裡“
”當你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 媽媽會努力愛你照顧你“等等

當然在一些特殊情況下, 例如爸爸家暴或是兒童虐待, 媽媽必須保護自己和孩子不要讓他再見到施暴的這一方. 此時對於剛剛提到擁有爸媽雙方的愛的重要性, 就必須更改成擁有固定幾個照顧者的愛. 想想身邊的親朋好友, 或許他們擁有一些像爸爸般的好的特質. 如果他們可以和孩子固定建立關係, 即使只是常常陪孩子玩,  對於替代性地增進寶貝的安全感還是很有幫助的. 此外, 如果搬遷到另外一個環境, 或是爸媽開始交新的男女朋友, 一定要提醒自己孩子的適應力比較慢. 所以對陌生人他會比較防備, 他需要時間去觀察去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人.

離婚是個辛苦的歷程, 寶貝因為來到了這個家, 所以爸媽有責任讓他在一個安穩的環境茁壯. 當這個環境結構不得不改變時, 覺察自己情緒的波動如何影響了自己帶養寶貝, 提醒自己多想想孩子的經歷--當他無法全盤瞭解, 口語表達還沒成熟, 這樣的改變對他, 對爸媽雙方其實都是很大的挑戰! 因此, 在變化的環境中找到自己和孩子可以憑藉的安全感, 多投資你和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吧. 因為這樣的依附情感是一輩子的連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