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8, 2015

兩代之間的幼兒教養

最近有一次在外面午餐的時候聽到隔壁兩個媽媽的對話, 其中一個看起來即將生第二胎的媽媽對朋友大聲地抱怨著自己公婆最近幫她帶三歲多的老大只是一味寵溺, 本來在家裡已經可以開始收玩具, 在阿公阿嬤家住幾天之後, 回到家當她要求孩子把玩具收好時, 孩子卻直接跟他說 “我不會”, 該上床的時候卻對她說“我不要”. 她很生氣地問寶貝在阿公家是不是都沒有收玩具, 孩子點點頭, 一溜煙跑掉了. 另一位媽媽跟著附和地說長輩真的都很容易把孩子寵壞, 這樣讓他們日後把孩子帶回來時很難教, 但是對長輩的行為又不能有太多干涉, 不然和先生的感情容易起摩擦, 所以她勸第一個媽媽說: "算了算了, 現在老大就送給他們吧!隨他們去了!反正你第二個快要出來了...” 第一個媽媽無奈地說 “對啊, 只能這樣想了!我沒辦法跟他們(長輩)溝通, 只好以後再來想辦法, 反正被寵壞了就是他自己的命了“

這個花絮讓我想寫這篇文章, 因為只要是住在臺灣, 這樣的戲碼可能常常上演, 這兩位媽媽的對話似乎也代表了許多媽媽對於長輩代為照顧孩子的複雜情緒--“親人畢竟比外人來得放心, 但是當帶養的方式或想法不同, 此時親人可能比外人更無法溝通...”不管每個小家庭和延伸家庭的關係品質如何, 如果長輩想幫忙帶小孩, 教養的一致性的確會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議題.

首先我想說說自己聽到的這個對話的感受, 這個結論讓我感覺很驚訝, 因為這個對話的邏輯脈絡似乎是"公婆幫我帶孩子時應該要延續我幫孩子訓練的規矩才是, 若我無法讓他們這樣做, 我就只好暫時放棄教養這一塊" 這是很“非黑即白”的邏輯, 中間的灰色地帶完全不存在...在爸媽們抱怨長輩把孩子寵壞的同時, 我們容易忽略阿公阿嬤和爸媽的角色本來就不一樣, 在我們的文化裡, 大家普遍認為老年時“含飴弄孫”是一種人生成功整合的象徵, “弄孫”和“帶孫“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 弄孫是跟他玩一玩, 寵愛一下他然後孫就還給你自己帶. 這是我們文化下長輩和孫子關係的集體意識形態, 因此, 再怎麼準備好幫忙帶孫的長輩或多或少都會被這樣的意識形態所影響, 讓他們比較不容易去約束孩子, 此外, 他們年紀大了, 面對活潑好動的幼兒們, 其實體力也不見得能讓他們趕上孩子及時做規範. 因此, 如果我們很難改變他們的想法和作法, 對於孩子的教養該怎麼辦呢?

1. 想清楚自己的角色與責任: 除非放棄親權, 讓孩子被他人收養, 不管小的時候是給誰帶, 這個孩子到十八歲成年前都會是爸媽的責任, 不要輕易放棄自己應有的帶養權利, 因為我們在孩子成年前還是要為他們負責.

2. 把握自己能做的 : 當我們把孩子交給其他人帶養時, 不管是親人或是外人, 這個孩子無可避免地就必須面對兩個帶養的系統--成人間不同的面對態度, 不同的處理方式與回應模式. 此時, 重點是如何讓兩個教養系統可以更一致一點! 但是如果這個一致是無法達成的, 至少爸媽應該讓孩子很清楚當他們回家時, 家裡的規範是什麼.

當我們無法影響他人時, 我們能做的是調整自己, 讓孩子知道當他跟爸媽在一起時, 會被要求他做簡單的事, 讓他學著自己負責. 當然, 若我這樣建議上述的媽媽, 她一定會抱怨孩子叫不動, 很難帶. 這個時候其實沒有不二法門, 請把孩子當作重新學習規範, 每一次在返家和你的互動裡再度經歷一次同樣的學習和規範, 這樣直到他熟悉回家和在阿公阿嬤家是不一樣為止. 這樣做雖然很累但是絕對有它的價值, 這個堅持讓孩子明白對你重要的價值核心是什麼. 之後當他完全返回跟你們同住時不會有太大的挑戰.

3. 覺察微妙的競爭心態 : 當長輩挑選了“當白臉”來寵愛孩子, 爸媽卻還是持續地幫助孩子學習在家裡的規範時, 孩子可能會有很直接的反應表達他們愛長輩更甚於愛我們, 讓爸媽感覺不是滋味或五味雜陳. 有的長輩甚至會在言語或行為中透露這樣的競爭心態. 雖然無法影響長輩讓他們體認到這件事, 若爸媽有這樣的自我覺察, 請不要讓微妙地競爭心太影響自己的情緒,  孩子跟長輩同住的日子會有盡頭, 通常就學時孩子便會回到家跟爸媽同住, 換句話說, 爸媽跟孩子的緣份更久長, 無須因為一開始孩子對長輩的童真反應或是長輩的行為或言語感覺受傷, 等孩子越來越大, 他會開始在腦海裡比較兩個帶養者的方式, 不見得一味的寵愛, 沒有秩序會是他最喜歡的.

4. 允許孩子和不同教養者建立不同的關係 :所有的帶養者都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愛, 也希望孩子愛自己, 不過孩子是個單獨的個體, 我們覺得對他好的方式, 他不見得覺得贊同, 此時有彈性地允許孩子建立不同的關係是很重要的, 孩子對我們回應的態度與方式, 永遠可以是爸媽思考自己在他心裡是個什麼樣的爸媽的最好線索!

沒有什麼是最好的帶養安排, 在嚐試之前也沒有人可以預料什麼狀況會發生, 因此後悔. 困惑甚至是挫折都有可能隨著時間浮現, 這是人生的本質. 我們能把握的是在目前帶養安排的限制下, 體認到自己能做的部份, 堅定地持續下去, 建構屬於自己的小家庭. 會有那麼一天, 你會像我一樣可以看到孩子燦爛地盛開在所有帶養給予的愛當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