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6, 2016

培養映射能力促進依附關係

最近正在讀一本不錯的書, 書名叫做" Keeping your Child in Mind". 是Claudia Gold這位醫師寫的書. 雖然她的工作模式是行為學派, 但是書的內容卻有著大量心理動力的影子, 這一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幫助爸媽思考理解孩子的內心狀態. 跟我自己的想法很一致--做法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思考孩子, 如何想自己親子之間的狀態.

書裡面引用了許多Peter Fonagy的論點. 研究已經指出依附關係靠得是照顧者的“敏感”到寶寶的需求.  照顧者溫暖與同步的回應可以幫助寶寶和爸媽建立起安全的依附關係. 但是到底什麼是 “溫暖與同步”呢?Peter Fonagy這個學者在研究中指出, 其實, 溫暖和同步指得不只是照顧者的行為而已, 其實更重要的是“照顧者或是爸媽如何想孩子狀態. 想孩子心理或是腦袋裡在想什麼". Fonagy 將這樣“思考孩子行為下的意義”這樣的能力稱之為 “映射式的功能 (reflective functioning)".

許多的研究指出依附關係的型態會呈現代間循環的狀況, 而Fonagy的研究正是希望能夠瞭解可以用什麼方式來改變不安全依附關係代間循環的狀態. 他們的研究發現, 一個和爸爸建立的不安全的依附關係的孩子, 如果媽媽是溫暖回應的, 孩子還是有能力和媽媽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這樣的發現很令人高興, 因為這告訴我們, 該關注的不是孩子本身, 而是孩子如何跟不同照顧者建立關係的品質.

我們都好奇, 在這些研究之中, 那些被歸類為有"安全依附歷史“的爸媽, 他們到底是如何呈現的呢?Fonagy發現這一類的爸媽在質性的訪談之中, 除了有感情地描述童年生活的細節以外, 他們還展現了"映射式的功能--不管在童年經驗中自己的經歷是好是壞, 他們還是能夠對自己爸媽或是重要家人的行為賦予意義. 在訪談中, 他們描述的不只有爸媽的行為, 還包括自己理解到的屬於爸媽的感覺與思緒.

這樣能夠思考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 後來被證實可以預測他們日後和自己的嬰兒們建立依附關係的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說, 關於自己的成長歷史, 越能陳述爸媽與家人的感受與思緒的人, 對於互動中思考自己孩子行為底下意義的能力是越高的. 而這樣的能力促進了安全的依附. 例如: 一個曾經歷爸媽離異的成人, 在研究中談及雖然自己的經歷很痛苦, 但是自己理解爸媽當時經歷離婚時的混亂, 這樣的能力成功地預測了她日後跟自己孩子發展出安全依附.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自己的成長經驗是不安全依附的形式(在面對自己的爸媽有著強烈糾結的感受的話), 這個照顧者就比較可能傳遞這樣不安全依附的關係給自己的孩子. 但是, 如果這個照顧者有體認到自己的情況, 願意努力地去觀察與去思考孩子的行為, 那他還是有可能可以和自己的孩子發展出安全依附關係. 

舉個最近一起工作的例子好了, 有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個性很強很固執, 經常跟她唱反調, 常挑釁哥哥等等問題過來跟我一起工作. 我們在探討孩子生命歷史的時候, 發現孩子有非常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 他從小到大都是抓自己皮膚到流血的狀況. 我們於是一起思考, 這樣的生理狀況可能如何影響她面對這個世界--

1. 當孩子甚至半夜的睡眠都會被皮膚很癢的狀況打斷時, 孩子的經驗可能感覺他經常被強迫--他被強迫經常地要回應自己生理的不舒服;

2. 因為他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 爸媽嚴格地限制他飲食, 於是除了身體上感覺被強迫以外, 孩子還經歷許多的拒絕與他可能解讀到的剝奪(當然爸媽是出自於保護他的意圖).

3. 這些隱微或是明顯與外在互動的不愉快, 當然或許就可能造就了孩子很強的個性--因為他希望自己的意志可以凸顯出來, 所以她固執; 她堅持; 她難溝通也難管教等等.

舉這個思考孩子的例子呼應上面Fonagy的研究. 想孩子的行為當然也包括想他成長的脈絡, 孩子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 他的行為一定有其起源. 如何在自己的觀察中思考孩子行為下的意圖與感受, 是促成安全依附的重要方式. 對孩子而言, 能被瞭解並且完全被擁抱在爸媽的心中, 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