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9, 2016

幼兒的性別發展

最近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的同志的婚姻平權草案. 讓我也想在嬰幼兒的帶養中談談幼兒的性別與爸媽的帶養. 我不知道大家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 我們每天接收許多新知識, 知道現代的家庭比以前多元化; 我們讀紀伯倫, 知道尊重孩子是跟我們不同的獨特個體, 但是如果觀察到自己的兒子成天只玩洋娃娃, 喜歡穿裙子或是偷擦媽媽的口紅, 或是自己的女兒完全不穿裙子, 只喜歡玩男生的玩具槍, 甚至告訴你他以後要變成男生. 我相信爸媽們也會經歷一個擔憂與混亂的過程.

今天要分享以下的一個影片, 是一個真實的悲傷故事, 一個四歲的男孩因為有許多女性化的行為而被送到當時UCLA的實驗室進行矯治, 矯治的方式是由爸媽給他獎賞或是處罰, 只要他有女性化行為(包括玩洋娃娃)爸爸就鞭打他. 希望可以增強他“正常的行為”. 這個研究結論是同性戀可以被矯治. 當然, 這個故事令人傷感的部分是這個男孩一輩子都無法建立自信, 無法跟別人有正常的情感連結, 於是在努力活了38歲那年後, 他自殺身亡了. 對照另一個喜歡玩娃娃的吳季剛, 他的故事令人不勝唏噓!

我並不想評論這個實驗或是這對父母, 在學問與知識的浩瀚裡, 人類在嘗試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總是有誤解與傷害產生. 這對爸媽因為信任學者的理論, 順應學者要求他們做的, 今天看來是兒童虐待的事, 在那些過程裡, 相信這對爸媽也是淌著血地進行自己覺得會對孩子有幫助的事, 更不用說後來這個兒子自殺身亡後他們要面對的複雜痛苦.

從這個真實故事和我自己臨床經驗, 對於幼兒的性別認同, 我想要歸納幾個思考點:

1. 性別認同包含三個部分--性傾向; 性別認同與性相關行為. 我們已經知道在性傾向的部分, 的確是有很強大的生理基礎, 所以如果你的幼兒在三四歲就開始有明顯地偏好, 這可能是他與生俱來的, 不管你給他多少不悅的眼神, 他也無法改變. 你一定會問, 有可能嗎?我要回答當然有可能, 人太多變了. 請你不要把他的狀況視為一種疾病, 因為連美國精神醫學學會都是早在1970年代就把同性戀從診斷工具手冊移除. 而美國的兒科醫學會更是在2013年就已經公開支持在同性戀家庭被養大的孩子身心和一般家庭的孩子一樣健全.

2. 從我的臨床經驗裡, 我看到即使是在一個一夫一妻的家庭裡, 如果家庭關係非常不穩定或是冷漠疏離, 或許也會是另外一個原因讓孩子逐漸發展出與自己先天生理不同的性別認同--例如男孩子因為爸爸長期的疏離而產生了強大的失落, 希望可以跟父性發展出連結而轉向同性; 或是女孩子長期被爸爸施以肢體暴力而變得不敢靠近異性, 轉向同性尋找親密關係.

3. 我要說的很簡單, 我們已經知道性傾向有生理的原因, 所以在早期就很清楚的性別認同傾向, 我們要尊重孩子生理的影響. 因為, 有什麼事比當不了自己更痛苦呢? 不過, 我也能理解爸媽的擔憂, 如果性向的錯置真的讓爸媽們很難接受的, 後天環境能做的是盡量讓他經驗到豐富的世界--世界由兩性組成, 多了解兩性的不同對他日後的社交生活一定會有幫助!

4. 如果你擔心孩子的性別認同有後天的影響, 最好的作法是專注在自己的家庭經營上, 當孩子可以在爸媽的相處裡看到平等, 看到親密, 與互相尊重. 他可以從你們雙方都接收到足夠的關愛與陪伴, 她理解的世界就不會只有單一性別的存在.

5. 如果日後孩子有這樣的選擇, 你們一定要幫助他面對這個社會所有的挑戰與磨難, 那些批判的人或許因為自己的信仰, 或許因為不夠了解而產生恐懼, 我們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前也需要尊重別人有他們自己的脈絡, 你能把握的是在原生家庭, 給孩子持續的支持與接受, 有時候, 這甚至是孩子感覺唯一繼續活下去的牽繫. 在我的個案服務裡, 我看了許多這樣的青少年與成人.

不要害怕這樣的親職挑戰, 上天會這樣安排或許是因為祂知道你有著比別人寬大的愛與包容, 於是你的孩子來到世上, 有這樣的任務, 讓世人看到愛與尊重可以更寬廣, 今天社會的聲音可以這麼多元又何嘗不是千百個邱妙津當初走在前頭的痛苦與犧牲換來的呢?

最後, 關於這個議題, 我想跟大家分享, 在檢視我自己的成長後我明白,父母再如何無微不至, 青少年之後, 當我們開始走著自己的感情路時, 父母是很難幫上忙的. 年輕人要找到一個人, 能夠相愛並且和自己相知相守是多麼困難 (由現在每四對夫妻就有一對離婚的比率就知道), 不管是同性或是異性, 我們一輩子都在自主與親密之間擺盪, 而這應該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也是我們自己才能負責與面對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