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4, 2015

“母職星群”--史登談當媽媽的心理變化

因為訓練需要, 最近重讀了發展心理學家史登(Daniel Stern)在1995年出版的經典理論--母職星群 (Motherhood Constellation), 這一次讀的感觸非常深, 或許是因為重讀的此時, 我已是兩個小學生的母親, 回首當初自己初為人母的日子, 史登的描述鮮活地讓往日的自己歷歷在目, 覺得可以跟大家分享史登談到懷孕到初為人母時媽媽的心理變化.

這篇文章非常希望準爸爸們可以一起閱讀, 在史登的帶領與描述下, 爸爸們可以開始理解伴侶們有些行為上的變化, 這些變化並不是不愛自己了, 而是母職這件事佔據充滿了伴侶的腦海. 不過, 好消息是, 一但媽媽們從一開始的摸索中慢慢找出自己的步調與自信時, 觀察到寶寶越來越茁壯時, 這樣的佔據就會慢慢地消退, 也就是說, 爸爸們的被冷落或是成為“功能性”伴侶 (指得是被指揮做許多家事或跑腿), 都可能只是暫時的. 如果環境支持得宜, 媽媽們便能逐漸從這些佔據中撤退, 回到伴侶這個位置.

母職星群談到一般的媽媽們會擁有七個顯著的心理變化:

1. 母親對他人或其它事的興趣, 注意力會逐漸被轉移至自己的懷孕和寶寶身上 : 她對男人的興趣減低了, 取而代之的是對寶寶的想像與對其它女人, 尤其自己的母親在自己小時候如何帶養自己感到更多的興趣.

2. 母親們對於競爭, 主導甚至是性生活的興趣可能消退, 對於和先生或伴侶如何順暢運作這個家甚至是"關懷"的議題興趣增強:育兒是個大工程, 或許在體認到這一點時, 媽媽們變得較實務, 不再只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而是希望能夠預備自己進入這個大工程.

3. 母親們有不同的感官偏好或對不同事物有敏感度, 彷彿她們重新發展了另一套的神經系統似的. 有害喜的媽媽應該不難瞭解這個描述, 不只是害喜, 有時候接觸到相似的情境, 懷孕前後媽媽們可能有不同反應.

4. 母親們愛上他們的寶寶: 其實這樣的愛不見得都是一見鍾情. 也許這樣的愛上是有著一個累積的過程. 這裡講得不是母親們愛他們的寶寶, 而是“愛上”(falling in love)這個狀態, 就像是兩個熱戀中的戀人, 母親對寶寶的注視可以是緊湊且漫長的. 雙方的情感交流是熱烈與意味深遠的.

5. 母親們腦海會被“關愛”給佔滿:我給了寶寶足夠的愛嗎?我能不能夠給予?我怎麼能知道寶寶接受我的愛?寶寶愛我嗎?等等

6. 母親們開始有了新的恐懼 :人有許多普遍性的恐懼, 例如害怕掉落, 害怕孤獨, 害怕死亡等等. 但是母親們有著新的恐懼, 這個恐懼在於“寶寶能不能存活下來, 能不能在她的照顧中茁壯. “, 於是母親會本能地調整她的行為來對應這個恐懼. 例如晚上媽媽因為寶寶發出聲音而起床察看好幾次, 確定寶寶沒事. 或是幫寶寶洗澡的時候特別害怕沒抓穩, 寶寶會掉下去等等.

7. 母親們需要其它年長, 對育兒有經驗的女人在身邊支持她們 :西方國家的陪產士就提供了這樣的功能, 在生產時提供情緒上的支持, 甚至在日後的帶養, 提供一些養分. 這樣的對象不是用來教導準媽媽們, 而是在媽媽們需要時, 可以提供一種支持性的心理環境. 有些媽媽們會好奇或開始思索自己小時候如何被帶養, 這些隱約或鮮明的記憶成為母親親職行為模仿或避面的方向. 有些研究甚至顯示, 當寶寶一歲大時, 寶寶和媽媽的依附關係品質能夠呼應媽媽和外婆之間的依附關係品質. 傳達了依附關係如何在代間中傳承.

每個媽媽都會感受到這些心理變化嗎?其實, 以我的工作觀察和自身經驗來說, 我覺得能夠感受到這些變化, 媽媽們要相對地在一個身心比較安穩的狀態. 假設經濟狀況太差, 媽媽們的心理可能只會不斷憂慮下一餐的麵包在哪裡, 假設心理健康有些狀況的媽媽, 例如有很強的自戀特質的媽媽, 她的憂慮可能大部份停留在懷孕可能如何損傷她的身形, 寶寶可能如何介入她和伴侶的關係等等. 不管如何, 這兩種狀況都可能造成媽媽無法思考孩子, 停留在自己佔據的念頭裡, 影響著她的帶養行為與親子互動, 最後影響了親子之間的依附品質.

爸爸的角色是相對重要的. 如上所述, 是爸爸的支持與分擔, 讓媽媽們得以順利進入上述的七種心理變化. 開始為當個足夠好的媽媽做準備. 其實, 我真的很想說, 爸爸們也在進入一個所謂的“父職星群”的狀態, 在這個成為足夠好的爸爸的狀態裡, 爸爸們學習著如何把妻小的需求擺在自己的前面, 有一點像是媽媽們將寶寶的需求擺在前面的狀態. 對爸爸而言, 其實最有挑戰性的是面對自己被"排除在外"的感覺. 因為當寶寶出生後, 在一般正常的狀態下, 母子自然就成為一個合體. 在許多照顧的時刻, 當媽媽們在呼應寶寶的基本需求時, 爸爸只能在旁邊觀看. 感覺被排除在外. 當這樣的”被排除“不斷地發生時, 考驗的是爸爸如何面對失落感並且消化這個感覺, 甚至是能不能主動溫柔地尋求更多的參與. 不讓媽媽感覺是個打擾或是個打斷.

簡單地來說, 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觀點來看, 傳統的男主外, 女主內, 由母親主管孩子一切的教養責任, 並不利於家庭中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 有許多的研究顯示, 若能有個穩固的夥伴關係, 輪流或是分享親職責任與家事責任, 全家人較快樂, 對於孩子的發展能夠有更大的幫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