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2, 2016

談百歲派和親密派的教養方式

在我的書出版了之後就開始有不同的網誌文章給予評論, 其中有一篇很詳細的評論談到我的書可能是屬於"超親密派”的, 由於台灣養育嬰幼兒中分為支持百歲派或是親密派兩大派別的做法, 對於自己被歸類為親密派的結果感到很有趣. 因此我想對於這兩個都擁有強大支持群的派別, 以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為主, 談談我的想法.

我對百歲派的理解是主張以結構的方式來規劃寶寶一天的時間, 在固定時間餵奶, 也以延宕需求的方式來訓練寶寶停止哭泣或是自己睡眠; 而親密派應該是以依附關係為主, 主張爸媽在嬰兒期盡量滿足寶寶的需求, 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其實在寫完將近一百篇的網路文章後, 我覺得大家應該會感受得出來, 在我的育兒相關文章裡總強調爸媽自己在這個親子關係中也帶來了屬於我們自己的部分(不管是人格特質或是自己過去的原生經驗), 影響著親子互動!所以順著這個脈絡, 我想提醒大家任何書籍或是育兒新知都會透過我們的主觀加以選擇記憶, 進而嘗試. 因此, 爸媽自己主觀的動向的確有可能影響自己抉擇相信何種“派別”的做法, 例如: 非常希望寶寶可以趕快自己獨立睡著的爸媽, 在主觀的動向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或是嘗試百歲派的做法, 因為這個做法提倡呼應了自己內在隱約的聲音.

第一點, 我想說的是沒有任何派別一定是對的或是錯的, 因為我相信任何方法, 就像不同宗教一樣的確會適合某些人, 因此我們要預備自己的心態不是選擇"對的"派別, 而是理解這些派別建議的做法是否為適合我和我的孩子的做法, 千萬要避免不知變通!在BabyHome的論壇上有時會看到媽媽發文, 施行百歲法讓寶寶在睡前哭, 寶寶哭了一個小時, 嘴唇都變紫了, 該不該抱起來, 抱起來是否前功盡棄等等發問. 像這樣的情況, 其實就像是不知變通的例子. 舉這個例子不是要批評這個媽媽, 因為我相信這個媽媽很認真地想要幫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生活韻律, 我甚至可以想像她如何忍耐著自己想去安撫孩子的衝動, 與擔心自己安撫就不能幫孩子建立能力的焦慮...

在這個情況下該怎麼辦呢?我們來想爸媽角色的本質好了. 以物種延續的自然法則來想這個情況, 不管孩子幾歲或是多大了, 哭到嘴唇變紫的狀況, 就是需要成人安撫的狀況. 就算會“前功盡棄”, 爸媽在嬰幼兒期的基本功能一定是養育和保護, 所以當帶養方法和“養育與保護”的目標有這麼大的衝突時, 我認為實行的方法就會需要調整.

第二點, 我想說帶養方式的調整有時要看孩子的年紀或是先天氣質. 如果來檢視我自己帶養孩子的歷史, 我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從“超親密派”進入“親密派”然後融入了“百歲派”的帶養方式. 其實, 自己似乎兩個派別的方式都使用過(當初也不知道這些方式屬於不同派別. )我只是允許自己去摸索, 去嘗試.

舉睡眠的例子來說好了,
1. 最早一開始寶寶跟我睡, 因為晚上餵奶方便,
2. 等到大一點, 我們開始把他放在連在我們大床的小床上,
3. 有小小的分離, 然後還是有晚上陪睡說故事的固定作息活動.
4. 等到一歲半完全斷夜奶後, 我們就延續說故事, 握手手的睡前儀式(因為孩子不吸奶嘴, 所以開始是握手握到睡著, 然後變成握幾分鐘),
5. 慢慢的把孩子的小床移開我們的大床.
6. 最後孩子的小床是獨立地擺在我們的房間,沒有連在大床旁,
7. 然後搬到門口, 最後變成在隔壁,
8. 但是一開始我跟當時兩個幼兒約定, 他們兩個半夜一喊我就一定會過去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9. 然後變成在門口用口語方式安撫,
10. 然後開始用象徵式的過度客體讓他們嘗試自己處理不安全感
11. 於是我半夜不再每次過去安撫他們

在這些距離拉開的過程, 我依照溫尼考特的建議尋找孩子可以承受的劑量, 以百歲法的建議把作息都結構化, 讓孩子可以預期, 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因此感覺上或許在不同年齡不同階段, 我們的調整的確會讓不同派別的比率不太一樣. 但不管要選擇怎麼樣做, 請不要讓帶養的方式衝撞到孩子對爸媽能夠"養育及保護"的信念!

你一定會好奇地問, 這樣是否以後真的都不需要半夜起來安撫孩子?其實, 還是會看孩子的狀況, 舉我的經驗, 在幼稚園訓練夜間如廁的時候, 我和外子又經歷了一次晚上需要起來協助他們的狀況, 但是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 這一次的時間縮短許多. 所以在幼稚園大班之後, 睡眠真的就成為輕鬆的作息了. 以開始前幾年的辛苦, 對照孩子們在自己的房間睡, 有固定就寢時間, 睡眠時間夠, 胃口好又健康, 自然能夠心情快樂, 專注學習. 用生命頭幾年的辛苦奠定孩子一輩子睡眠的好習慣, 當然是非常值得的!

因此, 不管是相信百歲派或是親密派, 都需要爸媽們嘗試摸索和調整. 到最後, 無需任何派別背書, 我們就可以從這些親力親為的經驗中成為有自信, 懂自己孩子的爸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