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 2016

當爸媽時別害怕嚐試犯錯

最近一次的親職諮詢裡, 個案提到自己總是很擔心亂發脾氣, 犯錯或是傳達了不對的價值觀或是處事方式給孩子, 因此這樣潛意識的焦慮讓他經常對孩子保持距離, 久而久之, 孩子不來找他說話, 甚至是在夫妻爭吵時, 孩子都站在伴侶的那一方. 讓他驚覺自己的親子關係已經出問題, 孩子跟他不親了. 他表示真的很想處理好自己的焦慮, 再來好好的彌補孩子... 

不只一次, 在工作裡聽到這些對自己期待很高的爸媽如何在親子關係中感覺自己努力已經到了筋疲力竭. 在工作與忙碌的生活中, 親職專家提倡的親子陪伴, 與孩子共讀共學共玩等等, 反而讓這些爸媽感到更大的壓力, 覺得自己總是做得不夠. 我當然也贊成親子互動, 但是我覺得我們更該提倡的是在親子互動中爸媽們能夠感受到雙方自然流動的愉悅與享受, 這些愉悅地, 喜歡的感覺才會是促進親子互動不間斷的泉源.

這些跟我工作的爸媽們, 很多時候會因為覺得自己"應該" 要做這些事, 而感覺緊繃或焦慮. 自然無法享受他們的親子互動. 在我的專業背景裡, 其實看到許多的擔心與自我挫折常和我們過去的成長經驗爸媽如何對待我們有關, 倘若爸媽們是在一個有許多情緒波折的環境下成長(例如自己的爸媽常爭吵, 甚至家庭暴力或是離婚等等), 如果這樣的壓力是長期的, 我觀察到他們在當爸媽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有時候會很難給予平穩規律的關愛. 原因很簡單--我們通常很難給別人我們生命裡沒有的東西!

所以在工作裡, 我的目標便會是跟這些爸媽們一起思考, 一起嚐試, 一起尋找屬於他們和孩子之間的舒服韻律, 最終讓當爸媽的自信可以慢慢地長出來. 在這樣的過程中, 有一件事是想要分享給大家的--當爸媽就是一種成長, 記得我們小時候(甚至是現在)常常會犯錯, 有時候甚至是犯同樣的錯誤, 讓我們感覺懊惱, 對自己生氣, 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放棄, 也因為這樣, 我們一路走來有了自我獨立了, 也有屬於自己的自我認同與意識. 當爸媽何嘗不是這樣? 這些不放棄的嚐試能夠幫助我們在爸媽的角色裡感覺堅定, 感覺有自信.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路上, 孩子會長大, 一樣是給予愛, 我們必須要依照他的發展調整, 例如幼稚園時, 去學校接他, 給他一個大擁抱, 孩子笑得好開心; 但到了小學五六年級, 相信在校門口的大擁抱可能就會換來孩子的困窘了.

這個調整依靠的是你和他的每日互動, 能夠讓隨著他的年齡改變, 以尊重他的方式給他愛. 當我們只把孩子看成是個責任, 無法放鬆地跟孩子相處時, 親子互動是緊繃的, 親子關係變容易不自然, 於是孩子很難感覺自己被爸媽理解, 爸媽也很難感覺自己的付出被感激了,造成了惡性循環, 抹煞了爸媽想當好爸媽的意圖, 真的得很可惜!

其實從嚐試的當中, 即使是錯誤的,只要能逐步調整, 孩子都能感覺得到爸媽的付出. 孩子的韌性比我們想像得大很多, 只要溫暖和愛比這些負面經驗多出許多, 偶爾的發脾氣或是嚴厲要求不會造成永遠不可磨滅的傷痕. 親職教養沒有一個絕對值, 它只需要落在一個健康的範圍, 當全家在一起都能放鬆, 家的氛圍是正向的時候, 情感是溫暖支持的時候, 就表示爸媽的親職教育是落在健康的範圍.

沒有人有資格評論他人的帶養方式, 但是, 不可諱言的, 當爸媽總讓我們感覺脆弱. 因為容易感覺脆弱, 所以我們才能感覺到那麼多的美好, 紀伯倫說的快樂與悲傷是一體兩面的, Brene Brown在TED分享的"脆弱的力量", 從研究實證的角度都在告訴我們, 或許脆弱才是快樂的根源. 從一點點, 一點點的嚐試互動中, 甚至爸媽自己的情緒狀態會因為這樣的嚐試而改變. 等待一個完全準備好的狀態再來跟孩子連結, 或許遠遠不及從連結與互動中慢慢感覺到原來自己也能夠不焦慮地跟孩子相處, 慢慢看到自己的整合...詩人林婉瑜說孩子的誕生, 使圍繞他的大人們, 重新誕生了一次(誕生), 重新誕生後, 是在當爸媽的漫長過程中, 讓我們得以逐漸蛻變, 因為親子之愛讓我們願意承載更多眼淚與辛苦, 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值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