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們不是在談餵食嗎?怎麼會談到溫尼考特的真我和假我呢?因為溫尼考特認為日後的精神健康和第一年的照顧是習習相關的.,而餵養在生命前一兩個月又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寶寶們必須經驗外在的一切(指母親或成人的照顧)是可以依靠的,這裡的依靠指得是以同理的角度來傳達,當一切進行順利,寶寶的內在渴望與外在經驗經常地相遇可以幫助寶寶體驗到存在(being)的延續不斷,這樣的存在感成為自我(ego)建構的基礎。因此,上述的理論翻成白話的實行,就是爸媽以同理的角度觀察寶寶的需求,提供寶寶他需要的餵養,在生命的前一兩個月不要為了要訓練寶寶而一定要在固定的時間餵食,孩子的發展有不同的階段,你想要教導他的一切要等到他逐漸成熟再開始。不要急著想要訓練寶寶等待或是很快地想固定的餵食時間,健康的寶寶自己有時間表,餓了一定會讓你知道。
但是,如果你觀察到寶寶的吸吮有異狀,甚至三四個月的時候進食的量過少(有的媽媽說是孩子厭奶),或許可以先諮詢小兒科醫師,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曾經有一些狀況是滿幾個月的健康寶寶居然發展出餵食困難,最後查出寶寶因為心臟的先天狀況讓他在協調呼吸上有問題,因為吞嚥時必須協調呼吸,因此身體的生存法則寧願選擇呼吸,而不選擇吞嚥,造成寶寶無法順利喝奶。但是在終於查出原因之前,爸媽在餵食上已經掙扎一陣子了,焦慮伴隨著挫折嚴重影響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讓每一次的餵食都像彼此的惩罰。另外幾個個案經歷了寶寶在四個月時的”厭奶“,最後發現因為餵配方奶在寶寶的舌頭上結了一層舌垢,影響寶寶的味覺與吸吮,造成寶寶不吸吮的狀況,經過醫師的建議清理舌垢後餵食的狀況就改善了。這些餵食上可能會遇到的情況,相信有許多書或文章都有提到,以當”足夠好的爸媽“來說,如何敏感到這個議題正在影響餵食時流動的情感,自己需要如何嘗試調整或是尋求專業協助,是最重要的。技巧可以學習,技巧可以因為練習而熟練,但是情感是無可取代的。
如果以情感的角度來看,是不是一定非得餵母奶不可的討論,就有了清楚的答案了,母乳的價值眾所皆知,你也知道不同專業的人所持論點一定不同,例如母乳協會的人認為一定要全母奶不能妥協等等,但是我們必須認清,不是每個媽媽都能夠哺育母乳到寶寶滿兩歲,有沒有餵養母乳,與餵養多少或是餵養多久的母乳,不應該成為爸媽們愛寶寶的絆腳石,也不應該變成自己衡量是否是個足夠好爸媽的指標!如果為了自己的乳量不足,影響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得沮喪,變得有壓力,那流動在自己和寶寶之間的感情便會是緊張挫折的,對於親子之間的依附情感就會有影響,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倒不如補充一點配方奶讓雙方不會這麼緊繃--想想在順利餵養的過程中,我們培養著寶寶的”真我“,這是我們送給寶寶,伴隨他一生的生命力,克服著睡眠不足與餵奶,頭四個月這麼多的餵養其實有著深遠的心理影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