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摘要給家有幼兒的爸媽讀的。在感恩節的休假中,我開始閱讀一本很好的親職書,這本書從神經生理與腦部發展的角度來談爸媽們應該如何處理與面對幼兒們的情緒風暴。如何在處理的當下可以滋養寶貝正在發展中的大腦,這本"The Whole-Brain Child"是由UCLA著名的醫師Dr. Daniel Siegel寫的,雖然還沒看完,但是感覺很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分享目前為止學到的事。
Dr. Siegel從神經生理的角度在第一章就告訴我們的左腦和右腦有著不同的功用,左腦偏好的是邏輯思考,問題解決,語言與排序,右腦管得是情緒,非語言,直覺式的反應與對某一個經驗的總括印象。寶貝們在三歲以前幾乎是右腦主導的情況,由於語言發展尚未成熟,他們活在每一個片段的情緒經驗裡,一直要到寶貝們開始問"為什麼",左腦的邏輯才慢慢發展出來。在未來的成長路上,對每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而言,重要的是左右腦並用,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情緒,也能開始因應帶來情緒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如何兼顧左右腦的成長進行教養呢? 舉個常見的例子好了。三歲的玲玲坐在門口正在學自己穿鞋子,他無法把腳完全套進布鞋,媽媽過來問"要幫忙嗎?"這時候玲玲突然失控大叫"媽媽,我討厭你。你買壞鞋子給我!" 在長輩的定義裡,這是個"番霸霸"的表現,但是在Dr. Siegel的書中,根據左右腦的理論,玲玲正在經驗右腦的情感大風暴。在這個當下,爸媽最需要避免的是自我防禦(我每天都對你很好啊!),或是開始和孩子爭辯他的邏輯 (你不會穿鞋子不要亂怪別人,這明明是雙好鞋子!) 事實上,有邏輯的左腦現在並不存在在玲玲身上,當成人試著用左腦方式的邏輯與抽象語言來回映孩子右腦的情感風暴時就像是在撞牆。
雖然我們可能會有股衝動想要搞清楚他怎麼了(其實不用問妳可以猜想得到他無法自己成功地穿鞋很挫折)。Dr. Siegel建議最適合的處理方式是右腦的處理方式。例如爸媽可以一邊揉孩子的背(或是任何孩子喜歡的感官安撫),一邊用同理的語氣回應他說:"媽媽知道這件事很難,也知道你很想自己做好,對不對? 要不要等一下我們再來試一次,讓他變乖鞋子?" 你會好奇地問 "那不用教他禮貌嗎? ""這樣是不是變相地鼓勵他可以這樣跟媽媽說話?" 當然教養不會在這裡結束,以右腦的方式回應他只是為了能夠讓他經驗到你理解他的情緒風暴,等到他稍稍平靜一點,左腦的處理才慢慢介入,不管孩子生氣時說的話有多可笑或是沒有邏輯,對他們而言,他內在強烈的感覺是真實的,是需要我們正視處理的。
以右腦對右腦的方式連結可以幫助孩子情緒平穩下來,爸媽的冷處理或是不處理並不是恰當的方式,因為這讓孩子感到不被重視,情緒可能累積或蔓延更久。但是,當孩子的情緒過於激烈有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行為時,我們會需要馬上將孩子從現場移除,才能開始以右腦對右腦的連結開始處理。在孩子冷靜下來後,教育與引導才能開始註冊在孩子的腦海中。
Siegel, D. & Bryson, T. (2011) The Whole Brain Child--Revolutionary Strategies to Nurture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 Mind Your Brain, Inc. pp. 14-27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Tuesday, December 2, 2014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