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足夠好的帶養之下,兩三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會給跟他互動的成人社交性的微笑,他可以聚焦,可以用這樣的微笑吸引你給他更久的互動。五六個月的寶寶已經能夠表達對主要照顧者的偏好,到了九個月或十個月大時,寶寶會呈現陌生人焦慮,對於陌生人要靠近他,他會嚎啕大哭或是緊緊攀附在照顧者身上,爸媽需要理解這是因為寶寶對爸媽的情感已經累積到他會去區辨親疏遠近,因此,當陌生的姑婆想靠來抱他,惹得他嚎啕大哭時,不要覺得不好意思,那是寶寶愛你,只需要你的證明。
一歲多或兩歲時,當寶寶開始活動量變高時,他的情緒開始進入分離焦慮,想自己做常做不好,想要你幫忙卻又不要你幫他做好,再加上語言的表達還沒有成熟,這些矛盾衝突的情感常常讓寶貝突然挫折,馬上就有莫名其妙的情緒,此時,對自己無法掌控情況的憤怒,害怕因為憤怒而失去爸媽交錯在對爸媽的分離焦慮裡,常可能讓寶貝的情緒宣洩有如雲霄飛車。以上這些情緒發展的大里程碑,相信許多親子文章都已經介紹過。是不是真的每個寶貝到兩歲以後會進入這樣情緒突發的風暴,其實是要看孩子先天的氣質與爸媽如何回應。
但是,這篇文章上尚未希望對幼兒情緒做深入討論,反而希望先從嬰兒的情感來思考。在寶寶滿五六個月以後,我們就要有心理準備,由於依附關係的形成,任何照養環境的大轉變,在嬰幼兒的情感經驗上都可能產生衝擊。這些情感衝擊可能包括:天災;車禍;爸媽婚姻關係緊張甚至家庭暴力;生重病需要住院;失去主要照顧者;手足誕生爸媽轉移注意力;或是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等等。當寶貝們的情感遭受這些事件衝擊時,通常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
1. 更愛哭而且很難被安撫
2. 害怕一個人,拒絕和照顧者分開
3. 憤怒或是拒絕配合
4. 可能開始對人或是小動物有攻擊行為
5. 發展上有退化的行為,例如突然每天猛吸拇指
6. 在遊戲中呈現他們的不安全感
如果你觀察到你的寶寶突然出現這些狀況,思考之前發生了甚麼可能有助於你了解他的情緒表現。有些人認為寶寶還小,不會記得,但是正是因為他們還小,無法理解因果關係,所以當他們感覺不安全時,環境中的刺激,例如強光或尖銳的噪音,都可能讓他們害怕而造成情感上的衝擊。當他們年紀越小時,他們越依賴照顧者,可想而知,如果是在被照顧一陣子後換了一個照顧者,幾乎可以被視為一個情感上的創傷了!
照顧環境有一天是真的會轉換,例如寶貝上幼兒園時,如果可以,身為爸媽,請理解孩子們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改變來安定他們的情緒,例如: 讓寶寶先上一個小時的親子課程,在轉換到他自己上一小時的課,當分離或是轉換的挑戰被切成比較小的劑量時,寶貝們的情感容忍度可以慢慢提升。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可以做的是在環境裡盡量維持孩子熟悉的元素,例如日常常規,我們需要對他們更有耐心,告訴他們正在感覺些甚麼,維持關愛的安撫,幫助他們安然度過情感上的衝擊!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Tuesday, October 7, 2014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