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充滿許多精神上的壓力,經濟上,大部分家庭都需要雙薪才能生存下去,在智慧型手機出現後,各種社群網佔,當下互動的APP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形態與溝通模式,等待變成無法被容忍的事,需要當下回應或是對方及時回應,造成雙方精神壓力大增。雖然還沒有研究數據,但是,當爸媽承受著這麼多精神壓力時,育兒是否會被擠壓成另一件不得不急時回應的事,影響到依附關係的建立,直得我們持續的關注。
到底甚麼是依附關係?為什麼依附關係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呢?基本上寶寶需要他的主要照顧者提供溫暖地情感,他們必須知道一直在旁邊會回應他的。這樣當他們成熟擁有更多的動作技能與認知能力時,他才能有信心地開始向外界探索,這些探索,嚐試與練習成為他日後學習與社交的基礎。John Bowlby提出依附關係來解釋對寶寶而言情感上的依附比能夠餵養自己的乳汁更重要。Bowlby對他治療的四十四個青少年竊賊進行分析,發現他們在生命的頭幾年都缺乏母性的關愛與照顧。這裡指的母性並不是指媽媽,而是像一般對媽媽角色期待下的照顧特質--溫暖,關愛,溫柔,保護等等。Bowlby甚至認為小寶寶黏人,愛吸吮,喜歡被抱起來安撫等行為,都可能是為了呼應他們需要爸媽在旁邊的依附需求。
所以根據Bowlby的理論,一個一歲左右擁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寶寶會出現包括: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大聲抗議;當照顧者回來時會很高興,害怕時會黏在照顧者旁邊,會想要跟著照顧者移動等等,當每一次這樣的挑戰情況出現時,寶寶都能夠得到一致的關愛與回應時,他會經驗到喜悅,被愛與關懷,在日後遇到壓力或威脅時,這些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進一步向世界求助。反之,沒有安全依附的寶寶會經驗到焦慮,憂鬱或是悲哀,形成退縮的狀態,面對壓力不向外求助,自己鑽牛角尖造成自我傷害或傷害別人,甚至造成日後的社會問題。
我想要提倡一個觀念,孩子越小,依附關係的建立越重要,因為像成人一樣,這些第一次的初體驗,常常對孩子造成比我們理解之外更深遠的影響,就算因為認知尚未成熟而不能有連貫的記憶。但是孩子會記憶情緒,他們的身體會記得當時的情緒帶來的反應而轉化到潛意識。
安全的依附關係催生寶寶的心理健康,因此,如果無法親自帶養而需要托育,記得不要常換環境或常換保母,因為孩子會沒有辦法建立依附關係,而且每換一次,孩子就要重新嚐試理解新的照顧模式,想辦法生存下來容易引發焦慮,失去舊的依附對象也容易造成創傷與失落。
Karen R. (1994) Becoming attached: First relationship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capacity to
lov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