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跟朋友聊起,他說自己的三歲的孩子很怕看牙醫,也很怕打預防針,每次孩子要去看醫生都很害怕,會抗拒也會大哭,讓他真的很傷腦筋。我想利用這個主題,分享爸媽可以幫助孩子的方式。
大家都怎麼做呢?有的爸媽會說「讀繪本預備孩子」有的爸媽會說「安慰孩子一起找勇氣」。這些事都很好,不過,在朋友的例子裡,我覺得第一件事是思考孩子恐懼的記憶來源--是不是有某次,醫生的處理讓他感覺疼痛,或是沒有心理準備之下就被打針。理解過去恐懼是如何形成是件很重要的事。因為不是每次看醫生孩子都會經驗到疼痛的醫療處理,有時候可能只是不痛的例行檢查。知道孩子怕什麼,才可以在看醫生之前在家預備孩子。
爸媽可以做的第二件事是跟孩子一起找到方法安撫自己。讀繪本的預備是個方法 ; 用玩的方式預備也是個方法:讓孩子當醫生,對娃娃進行檢查或是打針。描述娃娃的害怕感覺,然後跟孩子一起找出安撫娃娃的方式,告訴孩子娃娃喜歡的安撫方式可能也是他可以為自己做的事,例如打完針以後跟媽媽唱一首自己喜歡的歌。另外,讓孩子帶一個可以安撫自己的娃娃或是自己喜歡的玩具,讓孩子可以在接受治療時可以緊抱著自己喜歡的玩具,舒緩他的緊張也是個方法。告訴孩子我們有不同的方法,他可以都試試看,看看哪個方法讓他感覺好一點。
第三件事是預備孩子看醫生時可能發生的事:簡單告訴孩子去看醫生時可能會發生什麼事,跟孩子討論他緊張的是什麼,提議他可以如何幫自己的忙,有時候分享自己面對害怕的方法也不錯:告訴孩子以前打針時,自己會捏自己大腿一下,這樣就不會注意到打針的痛,如果孩子大一點,可以跟孩子討論孩子自己想出來的方法。誠實地告訴孩子自己有時候也會有害怕,所以如果他還沒找到,跟自己一樣就繼續想不同方法,沒關係。
第四件事是在看診當下評估孩子的情緒決定是否繼續。如果不是緊急狀況一定非得處理,當你看到孩子情緒很高張,或許就要告訴自己,需要回家多預備孩子,再約一次看診時間。要記得告訴自己,雖然這次沒有達到目標,但是孩子在學習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懼,多一次機會給孩子也是值得的。
第五件事是當孩子自己面對之後,爸媽要告訴他自己看到的他的努力:「勇氣」是多麼抽象的名詞,當我們只叫孩子要勇敢,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我們要從對他的觀察裡告訴他,他做了什麼事很勇敢,於是,他就會明白原來「勇敢」是緊握雙手,忍住不哭面對打針或是看牙醫 ; 「勇敢」是當下忍住,看到媽媽才哭出來。從我們的讚美裡,孩子會明白原來自己已經擁有這些勇敢的能力,明白原來自己做得到克服恐懼。
一步一步,希望用更多的成功經驗來改寫孩子對於看醫生的恐懼。當孩子克服自己的恐懼之後,這個改寫的經驗便可以變成日後挑戰克服其他恐懼的例子,讓我們可以提醒他們其實面對恐懼,他們可以嘗試不同方法來面對。
在這要祝福大家的寶貝遠離醫院,之後都能順利地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喔!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Saturday, August 25, 201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