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來談談幼兒期的不可理喻。不知道爸媽們對於以下的情境是否有熟悉的感覺:
週末大家正開心地要準備出遊,於是你開心地選好了要讓孩子的換的可愛出遊裝,要幫他換時,他突然搖頭生氣開始說「我不要這件,我要綠色的」,你一邊跟他解釋綠色的那件昨晚才洗,今天早上還沒乾,所以不能給他穿。一邊想要把你選的藍色這件套上他的身上...
這樣合理的解釋在大人的世界裡,這個討論就會結束,但是當你告訴他那件綠色衣服沒乾後,居然是他接下來鬼哭神嚎的開始--孩子開始尖叫大哭,堅持要穿那件綠色的,你好說歹說,先生也加入安撫的行列告訴孩子藍色的這件一樣漂亮,還有他喜歡的佩佩豬...但這一切都沒有用,孩子躺在地板上滾來滾去大聲抱怨爸媽甚至嚎啕大哭,你們兩個從本來的耐心勸說到後來開始動怒,或是只能繼續壓抑怒氣冷處理...孩子的哭聲讓準備出遊的好心情都被打壞了...類似場景發生可以是為了一個他想用的碗或是想看的一本書,但是爸媽經歷的是一樣的無法理解與筋疲力盡。為什麼孩子這樣不可理喻?為什麼他們的情緒可以在一秒內就崩潰?
這個日常的例子對孩子的學習與社會化其實有更深的一層意義,因為這是孩子從「完全被滿足的嬰兒期」學習過渡到理解生活上有限制,無法完全隨他所欲的重要機會。當我這樣說時,聰慧的爸媽們就能理解,親職的處理方向不會是排除萬難讓孩子穿上那件綠色的衣服。因為當我們停在完全滿足孩子當下慾望時,就是剝奪了他的學習機會。
我想幫助爸媽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如此不可理喻:
1. 因為他在發展自主:我們知道1.5歲到三歲的孩子在社交心理的發展上正在發展自主,因此他會有許多的練習是在組織自己的想法,表達或是堅持自己想要的。這也是為什麼這樣的堅持哭鬧場景通常是這個年紀特有的。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在情緒的當下有時候可以說出一些讓我們受傷或是生氣的話,「你是壞媽媽,我討厭你!」等等。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理解了同一個情境中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有可能不同。
2. 因為腦部的衝動控制區發展還不成熟:研究上顯示,衝動控制區塊的發展要到將近四歲才會比較成熟,但是即使是四歲還是會需要大人的同理與支持來控制自己的衝動。不管你的幼兒多會說話多活潑大方,在衝動控制上,他還是需要多練習。建議爸媽用玩遊戲的時候來引導孩子學習等待:例如:放一首兒歌跟他玩「跳舞-暫停」的遊戲,在玩了幾次後停下來喝水休息時說「其實等一下再跳舞也很好玩」或是「等一下還是可以繼續跳舞」來凸顯等待並不是完全糟糕的。等待不會讓自己想擁有的消失,只是慢一點發生。
3. 因為孩子還在建立自我的情緒調節能力:當他得知無法被滿足時,會產生許多挫折與憤怒的感覺,孩子對於情緒的表達,甚至是感知自己的情緒是什麼的能力都還是很有限。所以那些強烈的情緒當然就以一種崩潰的方式被宣洩出來。
4. 幼兒是個活在當下的生物體,他的邏輯與經驗值都在成形當中:因為活在當下,所以這是為什麼他可以在短短時間內有強烈的情緒擺盪。因為他的邏輯與生活經驗都還在建立當中,所以他強烈地受自己的情緒影響,因此這是為什麼邏輯在這樣的情境裡很難發揮作用。但是即使很難安撫到孩子,建議爸媽還是要嘗試告訴孩子邏輯,因為現在的不理解只是個過渡期。
你說,當我瞭解了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時,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度過這樣讓我快崩潰的「過渡期」呢?
1. 同理孩子:我知道你很想穿那件綠色的,我們不能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出去玩感覺難過或是生氣。你會發現如果你可以同理孩子,孩子的情緒越容易平穩下來。
2. 如果時間許可,帶他去觀察為什麼:如果時間夠,如果他願意,或許你可以拿著藍色衣服帶他過去摸摸綠色衣服,讓他觀察與感覺一下還沒乾是不能穿的。
3. 讓他明白你也無能改變結果,陪伴他一起消化情緒:告訴他還沒乾的衣服不能穿,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你生氣時媽媽會在旁邊陪你。允許孩子可以有情緒,但是讓他明白他的情緒不會改變這個結果,不過你不會被他的情緒嚇跑,你會在旁邊陪著他。
4. 等他情緒慢慢消退,提議一些妥協的方法來連結他的慾望:例如:不然穿綠色衣服的好朋友藍色衣服?或是媽媽把綠色衣服拍照下來,等下我們出去,如果你想看一下這件你喜歡的衣服我們可以看照片?還是你選一個玩具讓它陪你的綠衣服,說不定我們回來就乾了,明天就可以穿了?
在這樣的過程裡,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情緒如何可以保持平穩,堅定原則不因為孩子的哭鬧就讓步,因為如果爸媽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而拿吹風機努力把綠色衣服吹乾,孩子學到的是「原來哭鬧就能達到我的目的」,可以想像的是他下次可能會哭得更久,因為這是個有效的方式。假以時日,這樣的沒有原則讓孩子在進入團體生活時更容易挫折。
上面的幾個步驟都需要爸媽維持一定的情緒平穩才做得到,因此,如果我們偵測到自己快要情緒崩潰或是發怒時,很建議暫停陪伴,抽開一些距離,爸媽自己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情緒平穩下來(請參照之前的文章「關於當爸媽的情緒控管」)。告訴自己這是個過渡期,孩子不會停留在這個狀態,他的發展會讓他的表達更好,認知能力更好,衝動控制能力更好,這樣的情境不會再發生。你現在hold住你自己的原因是因為你知道你的平穩處理可以幫助他建立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情緒調節是全面發展的開端,所以,你,真的很重要。加油,認真的爸媽!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