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主題靈感來自於最近開始跟我一起工作的一位單親爸爸,面對快要五歲的孩子的問題,他有時不知如何回答。例如當他與親友團聚時,發現自己給孩子的規定跟親朋好友的不一樣時,他的孩子常會問他:『爸爸,為什麼他們可以,我就不可以?』
我好奇地問他:『通常孩子這樣問,你都怎麼回答?』他靦腆地笑著說:『明儀老師,我知道不該這樣回答,但我想不出其他的方法,所以我都回答『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是爸爸,所以我說了算!』 但是想不到,有一天他聰明的孩子到公園想玩沙,知道爸爸不願意讓他玩,居然問了爸爸『是不是阿嬤說了算?』他聽了嚇一跳,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回答孩子了。
我們從這個分享可以看到四歲多快五歲的孩子抽象的認知能力提升到理解社會階層,開始將爸爸這樣的邏輯類化--”因為爸爸是阿嬤的孩子,所以阿嬤可以幫他決定“。但是,除了高興這件事之外,到底該如何回答孩子這樣的問題呢?
我想舉這個爸爸跟我分享的例子:
連假時回到爸媽家,孩子的叔叔伯伯阿姨也回來,結果表兄弟姐妹盯著平板,連吃飯時也邊吃邊看。因為自己不贊成孩子花這麼多時間看平板,於是請孩子離開表兄弟姐妹。孩子就問了『為什麼他們可以我不行』的話。當然,這個例子可能可以換成吃零食,不收拾玩具等等,只要大人們的處理方式不一樣,孩子們都有可能比較來要求爸媽。
所以如何講會比較有幫助呢?我想在這分享我的處理方式:每個階段的解釋盡量簡短。
1. 同理孩子的渴望:『我知道你也很想跟他們繼續看平板』
2. 誠實回答他的為什麼:『為什麼他們可以繼續我不知道,或許他們和爸媽有特別的約定是我們不知道的』
3. 再解釋一次為什麼你要規定他:『但是我不希望你一直看平板,因為眼睛會被影響,媽媽不希望你近視』
4. 提議可以做什麼:『如果真的很想加入他們,那我們來想想他們本來喜歡玩什麼然後來邀請他們一起玩』
孩子在這個過程必須有被爸媽理解的同理, 有爸媽簡單解釋的原因, 有爸媽引導他想還有什麼方式可以, 而不是只停留在『不行』或是『我說了算』的蠻橫裡。
很多爸媽覺得很尷尬是因為在當下會衝擊到自己和親戚不同的教養方式。這個時候,我建議誠實回答,因為我們無須陷入批判他人教養的角色,尤其對方是自己的親朋好友,不需要因為教養方式不同而讓關係弄僵。每個人在當下做的選擇不一樣,他們的孩子由他們負責,所以對於我們自己的孩子,只需誠實地回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可以』即可。當然更好的是在聚會之前,準備一些孩子原本就喜歡的玩具或是書,不管如何,他還是有這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專注。
我一直希望分享的是如果我們,身為爸媽,可以平穩地處理這些事,而不是用權威式地強迫他們,孩子就會感受到我們願意接受也願意理解他們的需要,我們在意的會被他們逐漸內化成自己在意的事。因為教養的最終目標是讓他們做出自主的決定,為自己負責。因此,是這些內化的聲音讓他們選擇不去做這些可能對自己有負面影響的事,也是這些聲音逐漸幫助他們建立價值觀!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Saturday, March 24, 201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