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週前婦幼醫院媽媽教室的演講中, 被一位媽媽問到“老師, 妳自己全職帶兩個孩子時, 都沒有情緒嗎?我在想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己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發脾氣?“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主題, 其實適用所有年紀的孩子, 因為在帶養過程中感覺挫折, 生氣, 甚至懷疑自己是非常正常的. 換句話說, 如果我們對於"好爸媽“的自我期待調整成--在帶養過程我一定會有忙亂或是想發飆的過程, 而不是我希望孩子不管在哪都很乖, 別人覺得我是個很棒或是很優雅的爸媽. 或許真正發生時,我們不會給自己那麼大挫折的感覺.
關於情緒, 我們要理解的第一件事是, 不要要求孩子或是自己沒有情緒, 能夠一直平穩的生活下去.
我們有自己的個性, 有人生要面臨的生活壓力與挑戰, 爸媽有情緒或許是因為工作太累, 或許是自己有煩心的人事物, 或許是身體狀況不舒服, 換句話說, 即使是我, 在生活裡, 還是會有情緒的時候. 但是我們不應該害怕自己的情緒. 感覺本身沒有錯,不合適的是當我們因為這些負面感覺把脾氣發在孩子或是伴侶身上.
關於情緒, 我們要理解的第二件事是自己要記得不時地評估情緒裡的成分, 負面情緒裡通常容易包含: 壓力, 疲累, 不愉快的情緒, 倦怠(Burnout)...等等. 當自己感覺有一陣子處在這些狀態裡, 一定要開始想可以有什麼資源或是支持系統可以讓自己喘口氣. 幫助自己在生活裡有一些正向的感受可以流進生活裡, 找到多一點的平衡.
關於情緒, 我們要理解的第三件事是我們是可以努力不在發脾氣的時候傷害到家人與孩子. 因為當我們在不愉快的過程慢慢表達自己的感受時, 或是陳述自己一天生活裡的疲累與挑戰, 和伴侶互相關懷時, 其實我們就較不容易發脾氣.
在這裡, 我要分享兩個自己的方法, 第一個方式是: 學會讀自己身體的線索. 當情緒快要潰堤, 壓力來臨時, 我們的生理機制通常是"戰或是逃“, 這個時候, 我們的身體其實會給我們一些生理訊號, 例如臉孔漲紅, 身體僵直, 握緊拳頭等等, 我們要告訴自己這些生理訊號其實就是最後一條防線. 當我們覺察到這些生理訊號時可以讓自己暫時離開當下的情境, 例如: 以前孩子哭個不停, 安撫很久都沒有停, 只有自己在家沒有替手, 感覺快崩潰時, 我會把孩子放在小床(或是任何安全的地方)裡, 對他說媽媽需要深呼吸. 走離開他幾步, 讓他可以看到我, 靠在門邊深呼吸. 我發現有時候就是這樣拉開距離的幾分鐘可以幫助自己稍稍平靜下來.
第二個方法是 : 不要被時間追趕, 嘗試在當下保持自我對話, 讓自己維持能夠思考的狀態. 我嘗試訓練自己在很想發脾氣的當下, 不被時間壓迫, 自己問自己 "大吼大叫可以讓孩子學到什麼解決他們的方法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如果我們可以進入思考, 至少我們的狀態不是完全處在杏仁核裡, 被情緒牽著走.
要跟大家分享的事是盡力做就夠好了! 因為即使有上面的方法, 非常偶爾, 我還是會攔不住自己發脾氣了. 所以我們都是人, 不要給自己過於嚴苛的標準.
最後, 在2017的最後一天, 要獻上對大家的深深祝福. 希望閱讀這篇文章的你/ 妳, 在2018年都能擁有快樂, 健康與愛. 謝謝大家願意繼續閱讀我的文章. 祝福你們!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Sunday, December 31, 201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