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一個關於正念(Mindfulness)的工作坊, 也看了幾篇國內發表的正念與親職教育相關文章.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丹尼爾. 席格(Dr. Daniel Siegel)這個美國著名的腦科學研究學家, 也是著名的親職專家(他曾出版多本暢銷書籍, 例如“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在2009年發表的期刊論文(Mindful Awareness, Mindsight, and Neural Integration).
這篇文章談到正念的培養可能如何幫助我們的腦部進行整合, 他分享相關腦科學研究發現,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地實行正念, 大腦各個區塊的整合便能更協調. 這樣順暢的協調幫助我們調節自我身心健康的狀態, 培養出更好的挫折容忍力.因此, 我想擷取這篇文章的一部份來跟大家分享正念在親子關係或許可以如何被運用.
對於沒有接觸過正念的家長們, 我想先分享我自己對於正念的理解--正念提倡我們應該把每個當下身體的感知, 情緒和想法整合起來. 所以在正念的學習裡, 常會有冥想, 靜坐, 身體感知的部分. 不過正念和禪修不同, 因為正念是沒有宗教色彩的, 它想提倡的是個人可以如何在每一個時刻裡覺察到自己身心的狀態.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談到親職教育中映射式的功能, 如何幫助爸媽在互動中感知到自己與孩子的情緒與想法. 不過, 正念似乎是一個更大的範圍, 幫助我們去關注到身體與心靈的連結. 對應這篇文章提到的九個正念的特質, 我想試著把這九個特質放在親職教育裡來想:
1. 身體的調節 (body regulation): 在引導孩子與和他們互動的過程中, 是否有任何情況引發了我們的神經系統, 在加速和減速中(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運作)我們是否能夠達到一個平衡. 當無法達到平衡時, 最常受到挑戰的可能是呼吸系統, 消化系統或是心跳等等. 因此鼓勵我們在親職的功能上, 從身體的狀態來回溯自我調節的品質.
2. 情感式的同調溝通 (attuned regulation): 所謂的同調(attunement)指得是不管是語言或是非語言的表達, 都讓雙方可以感覺到情感上的共存. 在正念裡希望是專注在互動的時刻, 感覺到自己和對方的感受.
3. 情感的平衡 (emotional balance) : 指得是在親子互動的過程, 我們的情緒如何維持一個平衡的狀態. 什麼樣的情況容易讓自己被激怒, 或是感覺想放棄. 換言之, 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如何找到自己正面情緒的範圍(在這個範圍裡我們能持續關注孩子也能維持自己平穩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4. 對焦慮或是恐懼的調節 (fear modulation): 有時候我們的情緒可能來自於對孩子的焦急--覺得孩子應該要有能力能夠做些什麼, 但是發現他不行時, 自己感覺到的焦慮可能引發出對孩子的憤怒或其他負向情緒.
5. 擁有暫停的彈性 (response flexibility): 在這篇文章中, 席格爾分享在行動前的暫停可以幫助我們在衝動與行為之間拉開一個空間. 這樣的空間就是幫助我們思考的空間, 就是幫助我們正念覺察當下的空間. 之前說過了, 親職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孩子信任, 願意求助, 願意嘗試不同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 因此情緒化的行動反應前如果能有意識地讓自己擁有小小的暫停, 對爸媽們選擇有效的親職方式很有幫助的.
6. 頓悟 (insights): 頓悟指得是我們在當下如何擁有連結自己過去經驗和現在狀態, 甚至是預期未來的能力. 也就是指在思考親職挑戰的同時, 我們如何逐漸地理解自己的親職模式和自己生命經驗的關聯.
7. 同理 (Empathy): 這裡指的同理不是只有感同身受(情感同調), 還包含理解孩子的心智狀態--為什麼他會這樣反應, 他可能有的邏輯是什麼, 或是他的生命經驗可能影響她的行為或是反應. 幾個月前曾觀察到一個例子就是同理的示範: 我的朋友帶三歲的孩子去廣場餵鴿子, 一開始孩子興奮地又叫又跳, 但是當一群鴿子越靠越近時, 他露出緊張的神色. 媽媽一看到, 馬上把他抱起來, 跟我解釋說之前有一次他被鴿子啄了一下, 很害怕. 剛剛鴿子靠近一定又讓他想到這樣的經驗, 然後她開始安撫孩子, 很快地孩子就平靜下來了.
8. 道德感(morality) : 我想這或許可以連結到社會對爸媽教養的期待. 當爸媽的責任或是道德感其實會在不管有無群眾觀看的當下, 爸媽能否給予孩子一致的親職引導看得出來.
9. 直覺(intuition) : 在親職的過程中, 培養自己對自己當爸媽的能力, 培養對孩子的理解, 於是我們能逐漸培養出親職的直覺. 那樣理解自己孩子的直覺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角色裡有自信, 也更能享受.
正念談的是覺察當下身心連結的狀態. 親職教育裡的正念需要我們覺察自己與孩子身心連結的狀態. 不用催促自己快點做到這些, 因為每對親子都有自己的相處步調和默契. 我們需要做的是提醒自己, 在忙亂的生活中偶爾停下腳步, 想想這九個特質, 自己如何能夠提升更多的自我覺察, 讓自己在爸媽的角色裡用悠遊自得!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Wednesday, March 15, 201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