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因應一個好朋友的需求而寫, 最近跟他聚會時他提到自己一歲八個月的孩子變得異常黏他, 簡直到了他無法理解的地步, 他擔心孩子是否有什麼心理狀況或是自己環境裡有什麼因素造成孩子呈現出一個心理上的發展退化, 跟當初一歲時的不怕危險的自主探索好像不一樣了. 他是個認真努力的媽媽, 所以我想先寫這篇文章來淺談幼兒矛盾的心理需求.
馬勒 (Mahler, M.)在談到幼兒的分離與自主時提出了一個理論, 叫做分離-個體化的理論(Separation-Individuation)這個理論的前半段提到嬰兒與母親是共生的, 也就是說嬰兒是無法區辨自己和母親, 其實在九零年代到現在的許多發展心理學研究已經推翻了這部分的理論, 因為嬰兒即使是只有幾天大的新生兒, 都能表達出自己的偏好來跟照顧者或是世界進行互動. 因此新生兒與爸媽並不是完全地渾沌共生的.
不過, 這個理論的其他部分還是很有價值的, 可以幫助爸媽理解為什麼幼兒們會有這樣想要黏人卻又經常想把大人推開的的狀況.
所有的發展, 不管是生理或是心理的發展, 都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 我們可以嘗試理解--因為動作能力與認知能力的發展, 五. 六個月大的嬰兒們開始表達自己的意圖, 馬勒認為這是第一個分離--因為寶寶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內在轉向投注在與外在的互動, 他們開始探索這個世界也探索照顧者. 寶寶十個月大的陌生人焦慮便是因為注意力向外產生了警覺心.
10個月到一歲半的寶寶們開始有一些簡單的想法, 並且會以自己的動作去執行. 馬勒說這個時期是孩子第一次分離後的密月期, 逐漸獲得的動作認知技能, 甚至是語言能力都幫助他們學習分離與自主經驗, 在這個短短的時期, 他們經驗到許多強大的感覺--自己能對環境產生影響, 探索帶來自主的經驗.
但是幼兒們沒有任何現實的經驗, 不知道有些嘗試可能帶來危險, 或是社會其實會加諸給他們期待, 於是在這樣的過程中, 幼兒開始經驗到爸媽真的是另一個個體, 自己想要的, 感到興奮的, 不一定是爸媽想要的或是感到興奮的. 在這個體驗中, 幼兒便理解了另外一個更強大的感覺--在一連串地自主嘗試與經驗挫折之後, 自己理解到自己不是全能的, 原來自己不能沒有爸媽, 於是一歲半到三歲幼兒進入馬勒所謂的修復與和解時期, 在這個時期裡, 孩子會在自己又愛又恨的情感裡擺盪, 而產生尾隨爸媽或是緊粘爸媽的行為:
1. 孩子會希望跟爸媽保持緊密的親密感, 但卻又會排拒爸媽來維持自己的自主
2. 由於體認到自己不是全能的, 在感覺需要爸媽時, 同時也要面臨失落感與對自己的挫折感
3. 在這些強烈的矛盾感受的影響之下, 孩子產生了強烈的分離焦慮--這樣的焦慮源自擔心失去爸媽, 擔心自己無法自主, 擔心自己會受傷等等
發展心理學中認為早年經驗影響人未來一生如何與他人建立情感式的連結, 真的是有其脈絡可循, 因為不只幼兒, 連我們自己處在所有重要關係裡, 何嘗不是不斷經驗著親密與自主之間的擺盪呢?
在這個階段, 如果爸媽因為孩子的情緒矛盾狀態, 或是希望孩子提早獨立而把孩子推開, 或是面對孩子的捉摸不定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便無法累積足夠正向溫暖的經驗來整合自己內在經驗到的好爸媽或是壞爸媽, 其實是同一個爸媽.
因為馬勒認為幼兒期最重要的情感發展是針對主要照顧者, 從日常的互動中, 逐漸走向一個情感的整合, 簡單地來說, 希望孩子在這些分裂或是兩極的情感裡(例如愛爸媽卻偶爾在爸媽制止他時會恨爸媽)可以逐漸形成一個正向的恆常感受--明白那個當下約束他的壞爸媽其實就是平常那個愛自己的爸媽.
這是馬勒提出的情感上的"物體恆存“, 孩子在這個里程碑中理解同一個爸媽本來就可能帶來矛盾的感覺, 幫助孩子理解自我的感受與開始統整出對他人穩定的感受!
因此, 如何累積正向溫暖的互動仍然是一大關鍵, 這樣說不是提倡爸媽不應該有情緒, 因為只要是人都會有情緒, 本來就不應該要消滅或是壓抑這些情感. 這個部分之前的文章有討論到, 穩定自己的情緒要靠提升自我覺察與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
總之, 幼兒雖然處於這樣的矛盾情感與分離焦慮裡, 爸媽的重要任務是在每天的相處當中, 理解孩子的黏人, 或他陰晴不定的情緒都只是這個階段的特徵, 爸媽需要做的事堅定地在旁持續觀察, 在需要的時刻引導孩子, 慢慢累積正向溫暖的互動經驗. 如果可以這樣堅持下去, 這樣的困難階段就像今天的颱風一樣一定會過去. 孩子們可以學習到如何更有彈性地去包容, 或是以更寬廣的方式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邁向更成熟的自我功能, 預備他們進入團體時更複雜的人際互動!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