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人沈重的主題, 但是我覺得或許有價值跟大家一起分享. 在台灣, 離婚率飆高已是大家知道的事實. 搜尋了一下結婚年限與離婚的比例, 發現結婚五年內就離婚的比例佔所有離婚年限的三分之一強, 比起六到九年, 或是十幾年的婚姻都高. 如果, 結婚五年左右的夫婦有幼小的孩子, 離婚在幼小孩子的生活中, 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是什麼呢?如果可以, 正在協議離婚中的爸媽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情感上可以適應這樣的重大改變呢?
希望閱讀此篇文章的讀者都理解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對於自己照顧者的情感狀態是很敏感的, 因為依附關係讓他們感覺安全, 他們可以穩定地成長. 所以如果周遭朋友說孩子還小不懂, 孩子不會受影響, 那是不正確的. 孩子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爸媽面對彼此冷淡不理睬或是劍拔弩張, 孩子也不會理解爸媽對話的內容. 但是一個婚姻狀況不穩定的家庭, 每天在家中流動的一定是緊湊, 壓抑或是沈重的情感. 我們常說的"低氣壓“. 孩子只是孩子, 在他自己的發展中, 他發展著自主, 發展著兩歲三歲的情緒起伏與自我堅持與四五歲的想像. 在這樣低氣壓的環境裡, 大人消化自己的情緒都來不及了, 要如何注意到孩子的發展, 給孩子足夠溫暖和穩定的情感呢?
當然每個孩子對於爸媽的離婚都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 因為每對夫妻離婚的歷程與爸媽人格特質都不一樣, 研究已經清楚地舉出如果在家庭狀態的轉換中沒協助孩子適應, 的確對孩子的發展是有負面影響的. 我們可以先來說說孩子對家庭的想法:
大概在三歲之後, 當認知能力伴隨語言與互動進步時, 孩子逐漸可以表達自己對家庭的想法:"家人應該是在一起", 因此當爸媽為了離婚有許多爭執時, 孩子首先會感覺到害怕. 當爸媽開始分居, 或是孩子覺察到很難再跟雙方在一起時, 他會開始感到憤怒, 因為這樣的改變在孩子的認知裡是一種犯規--這是不應該發生的!
有的孩子會很沮喪, 甚至是憂鬱. 明尼蘇達大學的Steven Harris研究中看到性別差異對於離婚的反應有不同: 女孩子容易感到情緒的憂鬱, 將攻擊轉向自己(例如:感覺自己做錯事), 男孩子容易將自己的憤怒以不同行為呈現出來.
當然除了憤怒憂鬱以外, 最常見的情緒是焦慮--原本熟知的家庭結構與生活常規被破壞了, 孩子要開始面對許多的未知, 未知讓孩子感到焦慮, 事實上, 未知讓成人也感到焦慮, 這樣寫不是要大聲疾呼不要離婚, 而是要提醒爸媽, 在自己能做的能力範圍, 盡量事先預告孩子, 安排讓孩子的生活有個一致性--讓他們可以預期今天跟誰回家, 在哪睡覺. 也要提醒爸媽, 感情的事不是一兩天理得清楚的, 所以偶爾要記得讓自己喘口氣, 專注跟孩子互動, 享受一下自己的孩子.
不需要強迫孩子跟你討論離婚對他的影響, 但是當孩子發問或是想跟你講講他的想法時, 好好聆聽與回應是很重要的. 即使是四五歲的幼兒, 選擇適當的時機告訴孩子關於離婚的訊息, 或是在孩子重複的詢問中給他一致可預期的相同回答是重要的. 例如:
“爸爸媽媽決定不住在一起了, 但是我們還是你的爸爸媽媽, 我們還是很愛你, 我們會分開來單獨跟你住或是帶你去玩.“
如果孩子們詢問為什麼, 可以很簡單地說, "爸爸媽媽發現住在一起很不開心, 所以我們決定分開, 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 是因為我們大人沒辦法相處“ (針對四五歲的孩子, 這樣的陳述非常重要, 因為他們正處於想像的巔峰, 很有可能連結自己做了什麼導致爸媽的離婚)
如果四五歲的孩子打破砂鍋繼續問"為什麼你們沒辦法相處?"你可以簡單地說“爸爸媽媽有許多事想法不一樣, 做法不一樣. 所以勉強住在一起很不開心. 等你更大一點, 如果你想知道我可以再解釋給你聽."
在離婚後如何建立起雙方都同意的撫養規則, 然後遵守承諾仍然參與孩子的生活是重要的. 當然離婚後成人的人生可能有些變化--例如轉換工作, 搬遷, 甚至重新認識異性或是進入交往等等. 每一個不同的改變都會對孩子的安全感產生衝擊. 如果需要, 非常建議爸媽讓孩子進入一個諮商關係, 由心理師或是社工師幫助孩子表達他內在的衝突, 困惑或是焦慮感. 當然如果孩子的日常功能, 包括睡眠, 胃口, 情緒等有顯著的改變, 可能還是要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評估一下, 看看是否是因為離婚的改變引起過大的壓力.
沒有任何一對夫妻在結婚時想到彼此會走向離婚. 在人生的進程裡, 因著自己或是伴侶當下的狀態讓許多傷害發生而走到這一步, 這樣沒有人預期的狀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大的挑戰. 孩子跟我們在這個離婚的風暴裡, 我們要記得想到自己對孩子堅定的愛, 這個愛會讓我們咬著牙走這個荊棘路程...
孩子需要我們的愛, 正如同有一天我們終於靜下來時, 會看到孩子也回饋了他們的愛給我們. 我要說, 只要用心關注與陪伴, 離婚了, 一樣可以擁有正向溫暖的親子關係!
如何在寶寶呱呱落地後開啟心理健康的帶養?如何可以當個足夠好的爸媽?如何對每天辛苦的帶養甘之如飴?以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角度,我希望分享概念與如何做,希望提供爸媽們理解如何帶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享受當足夠好的爸媽!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很多爸媽有個迷思,認為寶寶需要生活在一個非常安靜的環境裡。在我的臨床工作裡,一陣子我總會遇到當寶寶睡著時,媽媽自動切換成"氣音模式"繼續跟我對談,深怕吵醒孩子的狀況。其實,若讀一些相關書籍文章,我們會知道胎兒除了聽到一些模糊的聲音(當爸媽進行對話時)或是外在較...
-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知道有些寶寶每天可能會哭到四個小時,包括那些腹絞痛的寶寶 (colicky babies)。在每天四個小時的哭鬧裡包含了許多爸媽的筋疲力盡與複雜的情緒,這些寶寶,在臨床工作裡,我們稱呼他們為煩躁的哭鬧寶寶--fussy baby。 Dr. Wessel是美...
-
Dr. Karp在"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書中提到當新生寶寶哭鬧時,爸媽習慣抱著安撫他,讓他躺在我們的臂彎事實上對寶寶們來講就好像是被疼愛的同時也被捏疼了。為甚麼呢?因為寶寶在母體內熟悉的姿勢是蜷曲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嬰兒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